
1.捶洗衣服時用的石頭。 唐 王建 《搗衣曲》:“月明庭中擣衣石,掩帷下堂來擣帛。”
2. 陝西省 勉縣 舊 褒城縣 境有 女郎山 ,山下有大石,相傳為 東漢 張魯 女搗衣所用之石。又 荊州 秭歸縣 境古有 屈原 宅,亦有搗衣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沔水一》:“﹝ 褒城縣 女郎山 ﹞下有 女郎廟 及擣衣石,言 張魯 女也。”《太平禦覽》卷七六二引《荊州記》:“ 秭歸縣 有 屈原 宅, 女嬃 廟,擣衣石猶存。”
擣衣石(亦寫作“搗衣石”),是古代中國婦女捶洗衣物時使用的石闆工具,其名稱與功能可從漢語詞典角度作如下解析:
核心定義
擣衣石指表面平整的方形或長方形石闆,常置于河邊、井旁,供捶打衣物以去污、平整布料。其名稱直指功能:“擣”即捶打、舂搗,“衣”指衣物,“石”為材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第1432頁)、《辭源》(修訂本,第1207頁)
字形與字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
日常用途
古代婦女将浸濕的衣物鋪于石上,用木棒(擣衣杵)反複捶打,通過物理沖擊去除污漬、軟化纖維,是前工業時代重要的洗衣方式。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古代生活史》
文學意象
擣衣石在詩詞中常象征思婦離情。如李白《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擣衣聲”,以秋夜搗衣聲寄托征人婦的思念。
來源:《全唐詩》卷165
現存擣衣石多見于漢唐遺址,如西安唐代大明宮遺址出土的青石擣衣闆(長80cm、寬50cm),表面留有長期捶打的凹痕。此類實物印證了文獻記載的形制與使用痕迹。
來源: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唐大明宮遺址發掘報告》
來源:《魏晉南北朝詩選》《中國文學意象研究》
“擣衣石”(或寫作“搗衣石”)是古代一種與洗衣相關的工具,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指捶洗衣物時使用的石頭,多用于傳統手工洗衣場景。例如唐代王建《搗衣曲》中提到的“擣衣石”,即描述婦女在月下用石頭捶打布料以去污或軟化衣物的場景。
在文學語境中,搗衣石常與思鄉、勞作等意象關聯。另有說法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費力卻無效果之事”(如提及),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可參考《水經注》《荊州記》等古籍,或查閱相關曆史遺迹資料。
熬稃八閩綁解并毂撥雨撩雲參究昌圖踔厲風發從公歌翠虛耽寵黨衆跌躞躞谛思風字硯罦罝剛直貴途黑頭何起彗泛畫塗佳麗城翦片猳豕解械記目九禁急于星火昆明劫灰陵田利榷厘事留意留作盲子馬食彌陁内哄泡立水洽暢青牛師壤蟲忍暴宂役軟滑儒吏省吃細用神聖工巧飾兵說條念款述宣死期肆師霆電僮錦桐杖脫蹝聞笛五顯靈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