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期的意思、死期的詳細解釋
死期的解釋
死亡的日期。《易·繫辭下》:“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列子·天瑞》:“老無妻子,死期将至,故樂若此。”《西湖二集·假鄰女誕生真子》:“﹝ 李氏 ﹞漸漸垂危,執了 許生 之手,嗚咽流淚而告道:‘妾自知死期已到,今忍恥以告,幸君哀憐寬宥。’”
詞語分解
- 死的解釋 死 ǐ 喪失生命,與“生”、“活”相對:死亡。死訊。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離死别。死有餘辜。 不顧生命:死志(犧牲生命的決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戰。 固執,堅持到底:死心塌地。死賣力氣。 無
- 期的解釋 期 ī 規定的時間,或一段時間:定期。限期。期限。學期。 量詞,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期。 盼望,希望:期望。期冀。期盼。期待。 限度:“征斂無期求索無度”。 必,決定:“期死,非勇也”。 〔
專業解析
"死期"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含義:生命終結的确定時間
指人或生物生命結束的具體或預定的時間點。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死期"為"死亡的日期"。
- 《漢語大詞典》:進一步闡釋其引申義為"注定滅亡的時刻",如"王朝的死期已至" 。
二、引申含義:事物消亡的關鍵節點
泛指事物走向終結、不可挽回的階段或時限。
- 《辭海》(第七版):指出"死期"可隱喻"制度、思潮等衰亡的臨界點",強調其不可逆性 。
- 語言學研究中,"死"作為語素常與"期"結合,構成對"終結時限"的具象化表達(參見《漢語語素義研究》) 。
三、語用特征與情感色彩
- 确定性:多用于已知或預判的終結時刻(如"醫生告知死期")。
- 沉重性:承載強烈的消極情感,常見于悲劇文學或嚴肅語境。
- 文言遺留:保留古漢語單音節詞組合的簡潔性("死"+"期"="死亡之期")。
四、同義詞辨析
- "死期" vs "末日":前者側重具體時間點,後者強調終結狀态的整體性。
- "死期" vs "大限":二者可互換,但"大限"更具命定色彩,源于"壽數注定"的舊時觀念(《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李行健.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 辭海編輯委員會. 《辭海》(第七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 王甯. 《漢語語素義組合與演變研究》. 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死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基本含義:死亡的日期
指生命終結的具體時間,常見于文學、哲學或日常表達中。例如:
- 《周易·繫辭下》提到“既辱且危,死期将至”,強調對生命終結的預判。
- 《老殘遊記》中“死期已到”的用法,體現對死亡時刻的直白描述。
- 現代語境中可用于比喻事物消亡的時限,如“企業死期”等。
二、金融術語:定期存款
在銀行業務中,“死期”是“定期存款”的俗稱,與“活期”相對:
- 定義:儲戶與銀行約定固定存期,到期才能支取本息。
- 特點:利率高于活期存款,但提前支取可能損失利息。
- 常見期限:包括3個月、1年、3年等,最長可達5年。
補充說明
醫學領域偶用“死期”描述不可逆的生理死亡階段(如全腦死亡),但此用法較為專業,日常較少涉及。
别人正在浏覽...
白面百行百紫千紅巴拿馬運河抱戴拔趙幟辯黠舶主春山如笑翻複無常反戈相向風木恭德攻忤篝燈呵凍鈎引管飼華贍回天乏術回軒江令扃鼏舊習髻影快哨船冷天了收連宵徹曙吝啬祿氣忙三疊四媒谮衲衲囊螢照讀南山可移牌甲泮岸烹炮偏西飄馬兒疲精竭力平亭骞衣诮噪渠複染舊作新人壽年豐三谛桑根紙手機熟銅桃花春水痛口銅鑼痛切惋懑五合六聚烏江霞曙淅二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