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捶洗衣服时用的石头。 唐 王建 《捣衣曲》:“月明庭中擣衣石,掩帷下堂来擣帛。”
2. 陕西省 勉县 旧 褒城县 境有 女郎山 ,山下有大石,相传为 东汉 张鲁 女捣衣所用之石。又 荆州 秭归县 境古有 屈原 宅,亦有捣衣石。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一》:“﹝ 褒城县 女郎山 ﹞下有 女郎庙 及擣衣石,言 张鲁 女也。”《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荆州记》:“ 秭归县 有 屈原 宅, 女嬃 庙,擣衣石犹存。”
擣衣石(亦写作“捣衣石”),是古代中国妇女捶洗衣物时使用的石板工具,其名称与功能可从汉语词典角度作如下解析:
核心定义
擣衣石指表面平整的方形或长方形石板,常置于河边、井旁,供捶打衣物以去污、平整布料。其名称直指功能:“擣”即捶打、舂捣,“衣”指衣物,“石”为材质。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432页)、《辞源》(修订本,第1207页)
字形与字义
来源:《说文解字注》《古代汉语词典》
日常用途
古代妇女将浸湿的衣物铺于石上,用木棒(擣衣杵)反复捶打,通过物理冲击去除污渍、软化纤维,是前工业时代重要的洗衣方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古代生活史》
文学意象
擣衣石在诗词中常象征思妇离情。如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擣衣声”,以秋夜捣衣声寄托征人妇的思念。
来源:《全唐诗》卷165
现存擣衣石多见于汉唐遗址,如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出土的青石擣衣板(长80cm、宽50cm),表面留有长期捶打的凹痕。此类实物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形制与使用痕迹。
来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唐大明宫遗址发掘报告》
来源:《魏晋南北朝诗选》《中国文学意象研究》
“擣衣石”(或写作“捣衣石”)是古代一种与洗衣相关的工具,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指捶洗衣物时使用的石头,多用于传统手工洗衣场景。例如唐代王建《捣衣曲》中提到的“擣衣石”,即描述妇女在月下用石头捶打布料以去污或软化衣物的场景。
在文学语境中,捣衣石常与思乡、劳作等意象关联。另有说法将其引申为成语,比喻“费力却无效果之事”(如提及),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故,可参考《水经注》《荆州记》等古籍,或查阅相关历史遗迹资料。
阿尔山温泉爱博而情不专绊马坑暴殒轻生蔽茂浡乱嶒崚颤笃簌禅钻吃恼虫文出拐出钱调习钝直风轨更名改姓广漫故交故书烘堂降部醮酒搅散竞短争长肌腴祭正绢地口中蚤蝨枯苗来月羸瘠连岩卖务场黾俛弥沦冥悟难不成被发跣足平上軿车千里客钦産曲阿酒荣啓期乳膏失柄收身霜庭松紧所体逃比特种工艺痛彻心腑往逝违经唯理论问名财窝气香肚瞎说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