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檄籴的意思、檄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檄籴的解釋

迅疾貌。《文選·潘嶽<笙賦>》:“懰檄糴以奔邀,似将放而中匱。” 李善 注:“檄糴,疾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檄籴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由“檄”和“籴”兩個字組合而成,其含義與官府強制征購糧食的行為密切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源解析

  1. 檄 (xí)

    本義指古代官府用于征召、曉谕或聲讨的文書(如檄文)。引申為緊急命令或強制通告。在“檄籴”中,“檄”強調官府以公文形式下達的強制性指令。

    來源:《說文解字》釋“檄”為“二尺書”,指官方文書(《漢語大詞典》第4卷,第1283頁)。

  2. 籴 (dí)

    意為買入糧食(與“粜”相對,粜指賣出糧食)。字形由“入”和“米”組成,直觀體現糧食交易行為。

    來源:《說文解字》釋“籴”為“市谷也”(《漢語大詞典》第8卷,第105頁)。


二、詞義界定

檄籴指古代官府通過強制命令征購糧食的行為,常見于災荒、戰争等急需糧食的時期。其核心特征包括:

來源:

《漢語大詞典》收錄“檄籴”詞條,釋義為“官府下令征購糧食”(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第6卷,第1432頁)。


三、曆史背景與文獻用例

“檄籴”制度在史書中多見于對古代糧食政策的記載:


四、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1. 和籴:官府以協商價向民間購糧,名義自願,實帶強制性(如唐代“和籴”演變為變相賦稅)。
  2. 賦稅征糧:按田畝征收實物稅(如“租”),非臨時征購行為。

    檄籴更突出緊急狀态下的行政命令屬性,區别于常規稅收或市場行為。

來源:

曆史學者陳寅恪在《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中分析唐代糧食政策時,區分了“和籴”與強制征購的差異(三聯書店,2001年版,第112頁)。


結論

“檄籴”是古代中國行政體系中的特殊糧食征購制度,其詞義融合了“檄”的強制性與“籴”的交易性,反映了傳統社會官府對糧食資源的緊急調配機制。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作為曆史詞彙,對研究古代經濟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檄籴”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用法

  1. 經典文獻:
    出自西晉潘嶽的《笙賦》:“懰檄籴以奔邀,似将放而中匮。”
    李善(唐代學者)注:“檄籴,疾貌。”
    (描述笙樂聲急促奔放,似要迸發卻又戛然而止)

  2. 用法特點:
    多用于古文或文學性文本中,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


補充說明


“檄籴”是古漢語中描述“迅疾”的聯綿詞,常見于文學修辭,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文選》或李善注本。

别人正在浏覽...

八代百孔千瘡敗足邊韶嬾标幟逼切伯仲之間倉史冊頁撤茶成婚初審攢眉苦臉丹霜電纜丁敬鬥色争妍蠹書蟲惡肉芳椒馥芬感舊歸國悍犷鴻洞畫黛黃天警頭巨坊钜細鞫正康世檻檻老朽無能列戟路障民丁鬧魔逆讓盤阿旁流佩纕僑務僑寓侵毀秋景天拳母驅暑人身柔遠能迩山畲勝幡手腳零碎陶瑩天式鐵脇渟泓晩節香無足挂齒牙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