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行路之人相謀。喻意見分歧,難于成事。《詩·小雅·小旻》:“如彼築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鄭玄 箋:“如當路築室,得人而與之謀所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唐 柳宗元 《梓人傳》:“或曰:彼主為室者,儻或發其私智,牽制梓人之慮,奪其世守而道謀是用,雖不能成功,豈其罪耶?” 宋 宋祁 《詠史》:“道謀誰執咎,戶選不因賢。”
“道謀”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析如下:
“道謀”原指與行路之人商議事情,比喻意見分歧、難以達成共識,最終導緻事情無法成功。例如《詩經·小雅·小旻》中“如彼築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意為“如同在路邊建房卻與路人商量,因此無法完成”。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詩經》,鄭玄注釋指出:“如當路築室,得人而與之謀所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強調不同意見導緻失敗。
後世引用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道謀”釋為“運籌帷幄的智謀”,但此說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的誤讀。建議以傳統經典釋義為主。
“道謀”的核心在于通過比喻強調意見分散的危害性,其曆史用例均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詩經注疏》及《柳宗元集》等文獻來源。
道謀(dào móu)是一個包含兩個漢字的詞語。道指的是方法、方式、道理,謀指的是計劃、策劃、謀劃。因此,道謀指的是策劃謀劃的方法或者是智謀。
道謀中的“道”字是由一部分的「辶」和「首」組成,其中「辶」是表示行走的意思,「首」是表示首領的意思;而“謀”字則由「讠」和「某」組成,其中「讠」是表示說話的意思,「某」則表示關于思考的方面。道謀這個詞一共由14個筆畫構成。
道謀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原文為“大道以之者謂之道謀”。這個詞的繁體字也是「道謀」,在台灣和香港地區使用。
在古時候,道謀的寫法有所不同。《說文解字》記載的古代字形是「道謀」と寫,其中的「道」與現代寫法相同,而「謀」則是由「言」和「某」組成。
1. 他運用巧妙的道謀,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2. 在這個商業競争激烈的時代,需要一些創新的道謀來取得成功。
1. 謀略:指的是智謀、計謀。
2. 謀求:指的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計劃謀求。
3. 謀生:指的是為了生存而做出計劃、安排。
1. 計謀:指的是策劃、謀劃的方法。
2. 策略:指的是為了達到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驟。
1. 直率:指的是直接、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沒有隱藏或者策劃。
2. 率性:指的是按照自己的性格和直覺行事,不經過深思熟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