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灊嶽的意思、灊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灊嶽的解釋

灊山 。即 天柱山 。古謂之南嶽。 宋 蘇轼 《東坡》詩之六:“我有同舍郎,官居在 灊嶽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灊嶽(Qián Yuè),又稱灊山,是中國古代對今安徽省天柱山的特定稱謂。該名稱源自曆史地理變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基于權威文獻的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灊"(Qián)

    • 本義:古水名,指灊水(今稱潛水),流經古廬江郡灊縣境内。《說文解字》釋為"水出巴郡宕渠"(今四川渠縣),後指安徽境内河流。
    • 引申義:因水名衍生為地名,漢代設"灊縣"(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屬廬江郡 。
  2. "嶽"(Yuè)

    • 本義:特指五嶽或高大山巒。《爾雅·釋山》載:"山大而高曰崧,山小而高曰岑,銳而高曰峤,卑而大曰扈,小而衆曰巋,嶽 者,高峻之主也。"

合稱"灊嶽":即灊地之山嶽,專指今安徽天柱山。


二、曆史地理沿革

  1. 漢代起源

    灊山最早見于《漢書·地理志》:"廬江郡灊縣,天柱山在南。"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南巡,曾登臨灊山祭祀,封其為"南嶽"(隋唐後南嶽改為衡山)。

  2. 名稱演變

    • 南北朝《水經注》載:"灊水出霍山縣,迳灊縣故城……灊山即天柱山。"
    • 隋唐時因避諱(如隋文帝父名楊忠),"灊"漸改稱"潛",山名演變為"潛山"或"天柱山"。

三、文化地位與引用

  1. 道教聖地

    灊嶽被道教列為"第十四洞天"(司玄洞天)。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載:"灊山司玄洞天,周回八十裡。"

  2. 文學意象

    李白《江上望皖公山》詩雲:"奇峰出奇雲,秀木含秀氣。青冥皖公山,巉絕稱人意。"其中"皖公山"即灊嶽别稱,凸顯其峻秀風貌 。


四、現代對應與權威考據


"灊嶽"是漢代至南北朝時期對天柱山的古稱,得名于古灊水及灊縣地域,曾為帝王封禅之所和道教洞天。其名承載曆史地理變遷,見證中華山嶽文化的演變。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郦道元《水經注·沔水篇》(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杜光庭《洞天福地嶽渎名山記》(《道藏》本)
  4.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灊嶽”是一個古代地理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與結構

基本詞義

“灊嶽”指天柱山(今安徽省潛山市境内),古時曾被稱為南嶽。
需注意:現今“南嶽”一般指湖南衡山,但漢武帝時期曾封天柱山為南嶽,隋唐後南嶽才改為衡山。

文學引用

該詞多見于宋代詩詞,例如:

  1. 蘇轼《東坡》詩:“我有同舍郎,官居在灊嶽。”
  2. 晁說之《和胡少汲遊山》:“家住灊嶽雲,賦此小山狖。”
  3. 韓淲《呈晁元默》:“步轉高寒灊嶽聳,眼明橫絕大江流。”

相關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天柱山的曆史文化,可參考古籍《漢書·地理志》或地方志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鼻鼽畢時博學多聞不落體傳示樗雞詞筩叢雜蹴迮大汗淋漓淡客盜取大人不見小人怪典押發短心長放眉飛身豐石附約概志酣鬭旱澇橫經紅臉烘堂槐燧回瞰瓠種降號儉幕踐蹠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節用裕民機理鯨波鱷浪金花菜金龠錦質抗力看家本事饋饍爛肉老眼立談曆翁隆污旁行邪上彭觥毗益親故颀碩三士損挹歎籲頭方兔角牛翼完局武昌春柳烏溜溜向聲背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