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道貌的意思、道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道貌的解釋

(1).修道者的容貌。《太平廣記》卷三一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李珏》:“ 李 情景恬憺,道貌秀異。”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群仙聚會》:“ 漢鐘離 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來坌。”

(2).指清雅飄逸的面貌。 宋 蘇轼 《與王定國書》:“某近頗知養生,亦自覺薄有所得,見者皆言道貌與往日殊别。” 清 侯方域 《答張爾公書》:“前月抵 江陰 ,忽從 陳定生 處接足下手示, 定生 又為面述足下之道貌無減於昔。”

(3).道學家的面貌。形容一本正經的樣子。 魯迅 《花邊文學·一思而行》:“就是革命專家,有時也要負手散步;理學先生總不免有兒女,在證明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遠的俨然。”

(4).修道者的容貌。《太平廣記》卷三一引 南唐 沉汾 《續仙傳·李珏》:“ 李 情景恬憺,道貌秀異。” 明 馮夢龍 《邯鄲夢·群仙聚會》:“ 漢鐘離 半世有神仙分,道貌生來坌。”

(5).指清雅飄逸的面貌。 宋 蘇轼 《與王定國書》:“某近頗知養生,亦自覺薄有所得,見者皆言道貌與往日殊别。” 清 侯方域 《答張爾公書》:“前月抵 江陰 ,忽從 陳定生 處接足下手示, 定生 又為面述足下之道貌無減於昔。”

(6).道學家的面貌。形容一本正經的樣子。 魯迅 《花邊文學·一思而行》:“就是革命專家,有時也要負手散步;理學先生總不免有兒女,在證明着他并非日日夜夜,道貌永遠的俨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道貌指修道者或品行高潔者所表現出的莊重嚴肅的外在儀态與神情風貌,其核心在于通過外在舉止體現内在的道德修養。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莊重肅穆的外表儀容

    指人刻意展現出的端莊嚴肅神态,多用于形容儒者、修道者或德高望重之人。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成仙》中“道貌偉然”即描述人物儀态莊重 。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

  2. 道德修養的外在顯現

    強調内在德性通過言行舉止自然流露,如宋代文天祥強調“道貌嚴冷”是内心操守的體現 。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二、詞源與演變


三、文化内涵辨析


權威文獻參考:

  1.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3. 王力 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網絡擴展解釋

“道貌”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1.修道者的容貌

指修行者或道士的外在儀态,通常帶有超然脫俗的氣質。例如《太平廣記》中描述李珏“道貌秀異”,體現其修道者的清雅形象。

2.清雅飄逸的面貌

形容人面貌清秀、氣質高雅。宋代蘇轼在書信中提到自己養生後“道貌與往日殊别”,即指面容更顯飄逸。

3.道學家的面貌(含貶義)

指表面嚴肅正經,實則虛僞做作的狀态,常用于諷刺。例如:“他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背地裡卻做了不少壞事”。此用法多見于文學和口語中,如《三國演義》中“道貌非常”的描寫。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太平廣記》《三國演義》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疤痕貝勒彬雅澄陽崇高倅卒寸祿大漕大雪紛飛低聲細語第一線多晶體飯來開口反衍飛羅面風言俏語諷喻豐足芬烈粉絲綱紀四方根缽子鹳骨腮過論謊揑煥然一新話胚火險尖脆截嶭寄慨驚鸾回鳳繼褰袴腿爛黃虀斂席曆法利率禮職馬紮沒來頭民窮財盡齧齧陂陀千金石千瓦锲臂侵尋十姓部落鼠齒苋四溢太平道惕兢痛打圍脖畏欽無邊無垠烏亮相遠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