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拜授官职。 汉 焦赣 《易林·坎之井》:“遨游嘉国,拜位逢时。”
(2).祭祀时行礼的位置。《清会典事例·礼部·大祀》:“每届郊坛大祀,必躬亲昭事,用展诚悃,三十七年於兹,未敢稍懈。向来诣坛行礼日,由降輦进至拜位,以迄荐献礼成,中间履蹈升降,仪节最为繁重。”
拜位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礼仪属性的专有名词,专指古代祭祀、朝觐等仪式中行礼者站立行礼的固定方位。《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祭祀时行礼之位”,这一概念在《周礼》《礼记》等典籍中均有制度性记载。
从历史演变看,拜位制度萌芽于商周时期,至汉代形成完整的空间规范。根据《礼记·祭义》记载,天子祭天时的拜位设在圜丘南阶,诸侯则立于阼阶,不同身份对应不同方位。唐代杜佑《通典》详细记载了元旦大朝会的拜位设置,文武百官需按品级在含元殿前序列定位。
在具体应用中,拜位包含三个核心要素:
这一制度深刻影响着东亚礼仪空间观念。朱熹在《家礼》中强调“拜位所以正名分、辨等差”,清代《皇朝礼器图式》更以图示规范了紫禁城内的各类拜位设置。现代汉语中该词仍用于描述传统仪式场合,如宗族祭祀、孔庙释奠礼等。
古籍中典型用例见于《清史稿·礼志》:“凡大祀,皇帝拜位设于坛上,北向;陪祀王公拜位在坛下,分序东西。”印证了该词在礼仪制度中的特殊语义价值。
“拜位”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指古代授予官职的行为或仪式,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例如,汉代焦赣的《易林·坎之井》提到“遨游嘉国,拜位逢时”,即描述在恰当时机被授予官职的场景。
指在祭祀、典礼等庄重场合中,行礼者所站立的具体位置。例如,《清会典事例·礼部·大祀》记载了清代祭祀时的仪节,明确提到“由降輦进至拜位”等流程,体现了对礼仪规范的重视。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原文,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的详细释义。
阿紫瘢胝本柢鼻珠不封灿艳蹅践饬兵创汇辞青潨潺旦倈邸第迭双东风浩荡东跑西颠短少飞瀑斧削悍目豪胆鹤陇楗石荐席解惰结韈惊惮静色进羞酒桶居隣看産客源爌爌篮儿脸红猎场纶音闾率枚列鄳隘模宪母亲节篇典歉绌迁延观望切接穹爵筮验双丁双生铄金点玉属厌搜苗宿忧踢打脱囊武才五绝五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