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簿的意思、底簿的详细解释
底簿的解释
底册。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成化 间蒙给金牌、信符,不戒於火,乞并批文、底簿及勘合给赐。詔如其请。”参见“ 底册 ”。
词语分解
- 底的解释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底事伤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专业解析
"底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作为原始依据或存档备查的册子、记录本,强调其基础性、凭证性和备查功能。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
核心释义(原始凭证与存档册):
- "底簿"指登记事项以备查考的原始册籍或记录本。它通常是事务处理过程中最初形成的书面记录,作为后续核对、追溯或证明的依据。
- 例如:在财务工作中,"现金日记账"就是记录每日现金收支的"底簿";在户籍管理中,"户口底簿"是登记居民基本信息的原始档案。
-
强调基础性与凭证性:
- 该词突出其作为基础底本的特性。"底"字在此意指基础、根本、原始状态;"簿"指册子、登记本。
- 因此,"底簿"承载着最初始、最权威的记录信息,具有凭证作用。当需要核对信息真伪或追溯源头时,常需查阅"底簿"。
-
同义词与关联词:
- 底册:与"底簿"含义最为接近,常可互换使用,都指作为原始依据存档的册子。
- 底本:原指著作的原始稿本,引申也可指作为依据或基础的本子,与"底簿"在"原始依据"的义项上有交叉,但"底本"更侧重文本的原始稿,"底簿"更侧重登记记录的册籍。
- 档案 / 卷宗:指分类保存以备查考的文件和材料。"底簿"通常是构成档案或卷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最基础的记录单元。
- 台账:指对日常业务活动进行序时登记的账簿,如库存台账、设备台账等,是"底簿"在特定管理领域(如企业、仓库)的具体应用形式。
-
历史与现代用法:
- 该词在传统文书、档案管理中使用广泛,如官府文书底簿、户籍底簿、账目底簿等。
- 在现代社会,虽然电子化记录普及,但"底簿"一词仍用于指代需要长期保存、作为法律或管理依据的原始纸质或电子登记记录。例如,"会议记录底簿"、"合同备案底簿"、"选民登记底簿"等。
"底簿"指作为事务原始记录、凭证依据并长期存档备查的登记册或记录本。其核心在于"原始性"、"凭证性"和"备查性",是信息追溯和核对的根本依据。同义词包括"底册",关联词有"底本"、"档案"、"台账"等。
来源参考:
- 释义主要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对"底簿"、"底册"、"底本"、"台账"等词条的解释及关联。 (由于无法提供有效链接,仅标注权威词典名称)
- 相关概念参考了档案管理学中关于原始记录、凭证性文件的基础论述。
网络扩展解释
“底簿”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dǐ bù,其核心含义是“底册”,即作为原始记录或存档依据的册籍。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核心定义
指记录事务、文件或数据的原始册籍,通常作为存档或核对依据。例如官方文书、账目等需保留的原始记录()。
-
字义分解
- 底:指事物的根基、基础或最下层部分(如“底层”“底稿”)。
- 簿:本义为册籍、文书,引申为记录或公文案卷(如“账簿”“对簿公堂”)。
应用场景
- 历史用例
明代文献《野获编·土司·缅甸盛衰始末》中提到:“乞并批文、底簿及勘合给赐”,此处“底簿”指官方存档的凭证文件()。
- 现代用法
可用于形容机构、企业存档的原始记录,如“财务底簿”“户籍底簿”。
与其他词汇的关联
- 近义词:底册、存根、档案。
- 反义词:副本、抄件。
- 相关词:簿记(记录账目)、对簿公堂(依据文书诉讼)。
权威性说明
根据《汉语辞海》及汉典解释,“底簿”明确指向存档的原始册籍,而非成语。将其归为成语可能为误读,建议以权威词典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被襆杯赛倍摘辨裁扁形动物碧涧戴白搭桥大忧得雄掂度电雷傅彩抚怀狗油还朝含素华省将士见钱关子句留窥见乐謌冷厥列功覆过隆郁鹿骇露陌洛水马卒梅花脯纳访逆计数昵洽爬虫牵忙浅鲜巧劲乳峰三刀梦杉篙上价圣母神皇神井深刻失俦势分水贩丝縧酸哀贪货桃李春风讨駡腿腕子土壤空气外宅问安视寝五幸乡气瑕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