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履屦的意思、履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履屦的解釋

粗鞋。《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於履屨為銘焉……屨履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履屦(lǚ jù)是漢語中兩個表示鞋子的單字組合,其核心含義均與“鞋”相關,但在具體使用和時代演變上存在差異。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履”的含義

  1. 名詞:鞋子(戰國後成為通稱)

    戰國以後逐漸成為鞋子的總稱。如《說文解字·履部》:“履,足所依也。”指腳所穿之物,即鞋子。《莊子·讓王》:“原憲華冠縰履,杖藜而應門。”這裡的“履”即指鞋子。

  2. 動詞:踐踏、行走、實行

    如《詩經·小雅·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其中“履”意為踩踏、行走。引申為執行、實踐,如“履行諾言”、“履行職責”。

二、“屦”的含義

  1. 名詞:鞋子(特指先秦時期的鞋)

    在先秦時期,“屦”是鞋子的常用字,特指用麻、葛、皮等材料制成的單底鞋。《說文解字·履部》:“屦,履也。”段玉裁注:“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屦。”《左傳·襄公四年》:“(國人)屦賤踴貴。”杜預注:“踴,刖足者屦。言刑多。”可見“屦”指常人之鞋。《孟子·滕文公上》:“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屦織席以為食。”趙岐注:“屦,履也。”指編織草鞋。

三、“履”與“屦”的關系與演變

權威參考來源:

  1.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撰):中國第一部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典,是理解漢字本義的基礎權威著作。
  2. 《古代漢語》 (王力主編):權威的高校古代漢語教材,系統梳理了詞彙、語法及曆史演變。
  3. 《左傳》 (春秋·左丘明):儒家經典之一,重要的先秦曆史文獻,提供了“屦”在先秦使用的原始語境。
  4. 《孟子》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儒家經典,包含大量反映戰國時期語言和社會生活的記載。
  5.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收錄詞條宏富,釋義詳盡,注重源流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

“履屦”(lǚ j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粗制的鞋子。在古代,“屦”是鞋子的通稱(戰國前常用),而“履”最初多作動詞(踐踏、行走),後逐漸取代“屦”成為名詞指代鞋。兩字組合後,特指材質粗糙、工藝簡單的鞋類。

  2. 曆史演變

    • 先秦時期:“屦”為常見鞋類稱呼,如《詩經》中“糾糾葛屦,可以履霜”。
    • 漢代後:“履”逐漸替代“屦”成為主流名詞,如“削足適履”等成語中的用法。
  3. 文化關聯
    該詞反映了古代服飾文化中“鞋”的階級性——粗制的“履屦”多與平民生活相關,而貴族則穿“舄”(xì,重木底禮鞋)等精緻鞋履。

示例:
《說文解字》中“履,足所依也”,而“屦”被釋為“履也”,可見二者在發展中詞義逐漸趨同。現代漢語中“履”多用于書面語(如“西裝革履”),而“屦”已罕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白穰抱成一團保官邊涯不允讒谄場商承逆綽子翠盈盈道官打漁殺家貂文鬥魚獨斷獨行多重性返生香廢疾汾王府堂公安派合注化樞灰黑會立江幹節解金窗絶流纍卵諒直力臂靈泉凜然冒蒙沒眼斤默揣南洪北孔腦後賬逆濞片紙隻字平津館遷侵竊竊私議青覽秋去冬來曲錫人工降雨擅強剩墨時品受官廳司宮思慮騰蹑添覓烏爹泥吳吟下風雹詳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