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履屦的意思、履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履屦的解釋

粗鞋。《大戴禮記·武王踐阼》:“於履屨為銘焉……屨履之銘曰:‘慎之勞,勞則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履屦”(lǚ j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粗制的鞋子。在古代,“屦”是鞋子的通稱(戰國前常用),而“履”最初多作動詞(踐踏、行走),後逐漸取代“屦”成為名詞指代鞋。兩字組合後,特指材質粗糙、工藝簡單的鞋類。

  2. 曆史演變

    • 先秦時期:“屦”為常見鞋類稱呼,如《詩經》中“糾糾葛屦,可以履霜”。
    • 漢代後:“履”逐漸替代“屦”成為主流名詞,如“削足適履”等成語中的用法。
  3. 文化關聯
    該詞反映了古代服飾文化中“鞋”的階級性——粗制的“履屦”多與平民生活相關,而貴族則穿“舄”(xì,重木底禮鞋)等精緻鞋履。

示例:
《說文解字》中“履,足所依也”,而“屦”被釋為“履也”,可見二者在發展中詞義逐漸趨同。現代漢語中“履”多用于書面語(如“西裝革履”),而“屦”已罕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履屦

履屦(lǚ jù)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通常指穿着鞋履。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和「目」。其中「⻊」是一個部首,表示與腳有關的事物;「目」是字的形聲部分,用來提示讀音。

拆分部首和筆畫

履屦的首個字「履」,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屍」、「屮」、「彳」。其中「屍」表示與人或屍體有關,「屮」表示與植物有關,「彳」表示行走。它共有10個筆畫。

履屦的第二個字「屦」,可以拆分為三個部首:「屍」、「屮」、「屍」。它共有18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履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左傳》中。在古代,「履」用來泛指鞋子,「屦」則特指一種類似草鞋的踏履。

在繁體字中,履屦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履字的寫法會稍有不同。常見的寫法為「䟃」,由「虍」和「朱」兩個部分組成,表示畜類的爪子。而屦字的古代寫法則為「屦」的「屮」部分與「且」相結合。

例句

1. 他穿上一雙舒適的履屦,準備出門散步。

2. 小明不小心踩到了泥巴,弄髒了他的新履屦。

組詞

1. 履曆(lǚ lì):指一個人的經曆或履曆。

2. 履行(lǚ xíng):指遵守、實行或完成某項義務、職責。

3. 履帶(lǚ dài):指一種能夠在地面上移動的連續鍊條。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鞋、靴、踏履

反義詞:脫履、光腳、赤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