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钓樟的意思、钓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钓樟的解释

树木名。又名乌樟。落叶亚乔木,高丈馀,叶长椭圆,花色黄。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钓樟》:“樟有大、小二种,紫、淡二色。此即樟之小者。按 郑樵 《通志》云:钓樟亦樟之类。即《尔雅》所谓‘棆,无疵’是也。又 相如 赋云:楩、楠、豫、章。 颜师古 注云:豫即枕木,章即樟木。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别。观此,则豫即《别録》所谓钓樟也。根似乌药香,故又名乌樟。” 徐珂 《清稗类钞·植物·钓樟》:“钓樟为落叶亚乔木,山地自生, 杭州 有之。高丈餘,皮表有黑斑,叶作长椭圆形,背有赤毛,互生。春月开花,花小而色黄,形如繖。实黑大如碗豆。一名乌樟,或作为鉤樟者误。其叶……类榆,有香似樟脑,可避蚁。”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钓樟是一种落叶亚乔木或灌木,学名可能与樟科植物相关,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1. 形态描述
    钓樟树高约1-2丈(3-6米),树皮初期有黑斑,后变灰色。叶片呈长椭圆形,互生,叶背有赤毛,花色黄,果实为黑色小豆状。

  2. 别名与分类
    又名“乌樟”,因根部气味类似乌药而得名。根据《本草纲目》记载,钓樟属于樟树的小型种类,与普通樟树(大樟)区分。

二、用途与文献记载

  1. 药用价值
    枝叶可入药,具有祛风杀虫、敛疮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疥癣、外伤出血等。用法包括煎水外洗或捣敷患处。

  2. 文化记载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及钓樟的分类,清代《清稗类钞》则描述其叶可驱蚁。

三、其他用途

部分地区(如崂山)会将其枝条加工成手杖,需刮去表皮并阴干,成品逐渐变红,质地坚硬。

提示:以上信息综合了植物学、医药及民俗应用,如需更专业的药用指导,建议查阅权威中医药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钓樟》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的意思是用鱼线或渔网的一种方法来钓取樟木。它的拆分部首是钅(钩部)和木(木部),共有10个笔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人们在采集樟木时经常使用钓线或渔网来取得难以到达的樟木。 在繁体字中,“钓樟”这个词的写法和简体字一样。 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但它们有着相似的意义。在古代,人们常常使用楷书写字。 以下是一个关于《钓樟》的例句:他使用巧妙的方法钓樟,成功地取得了一根大樟木。 以下是几个与《钓樟》相关的组词:樟木、渔线、渔网。 近义词:钓木。 反义词:伐木。 希望这些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