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制,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後世因之。亦用以泛稱國家最高行政長官。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三府制法,未聞赦彼有罪,獄貨惟寶者也。”《後漢書·承宮傳》:“三府更辟,皆不應。” 李賢 注:“三府,謂太尉、司徒、司空府。” 唐 韓翃 《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叙事》詩:“一丘無自逸,三府會招賢。” 清 顧炎武 《郡縣論九》:“有學術才能而思自見于世者,其縣令得而舉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無失士矣。”
(2).通判的别稱。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這通判是個三府,所以他一個六品官,和四品的知府是平行的,拜會時隻拿個晚生帖子。”
“三府”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核心含義
指漢代最高行政長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稱。三公各自開設府署,故稱“三府”。
延伸用法
後世也以“三府”泛稱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或長官,如《潛夫論》中提及“三府制法”。
官職背景
宋代設通判一職,官品低于知府和同知,負責監督地方政務,民間俗稱“三府”。
實例佐證
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通判被稱為“三府”,并用“晚生帖子”體現其與知府的平行禮儀。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案例,可參考《潛夫論》《後漢書》等史料來源。
段落标題使用不同級别的h标籤:
《三府》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指古代中國官方衙門中的三個重要職位,即尚書、吏部和戶部。
《三府》的拆分部首為“亻”(人字旁),共有6個筆畫。
《三府》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制。古代的中央政府設有尚書省,其中有吏部和戶部兩個重要職位。尚書是官僚機構的最高領導,吏部負責人事任免,戶部負責財政稅收。因此,這三個職位合稱為“三府”。
《三府》的繁體字為「三府」,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尚書常用「尙書」表示,吏部常用「吏部」表示,戶部常用「戶部」表示。
1. 在古代中國,尚書、吏部和戶部是三府中衆多官員的工作單位。
2. 他的父親曾是尚書,他自身也從事過吏部和戶部的工作。
1. 三府一千:指尚書、吏部、戶部之下的千戶,表示官職等級。
2. 三府之尚:指尚書省,作為最高行政機構。
1. 三尚:指古代中國尚書省、吏部、戶口部這三個官職。
2. 三曹:指古代中國中央三個重要機構,即尚書省、軍機處和門下省。
《三府》是具體的官職名稱,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