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府的意思、三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府的解釋

(1). 漢 制,三公皆可開府,因稱三公為“三府”。後世因之。亦用以泛稱國家最高行政長官。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三府制法,未聞赦彼有罪,獄貨惟寶者也。”《後漢書·承宮傳》:“三府更辟,皆不應。” 李賢 注:“三府,謂太尉、司徒、司空府。” 唐 韓翃 《家兄自山南罷歸獻詩叙事》詩:“一丘無自逸,三府會招賢。” 清 顧炎武 《郡縣論九》:“有學術才能而思自見于世者,其縣令得而舉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無失士矣。”

(2).通判的别稱。官品低于知府、同知,故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十回:“這通判是個三府,所以他一個六品官,和四品的知府是平行的,拜會時隻拿個晚生帖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三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官制概念,在不同曆史時期具體所指有所不同,其核心含義指代三種最高或最重要的中央官署或長官的合稱。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漢代的核心含義(最常見指代): 指漢代中央最高行政與軍事長官——三公的官府(府署)。漢代的三公通常指:

    • 丞相/司徒:總理政務,為最高行政長官。
    • 太尉/司馬:掌管全國軍事。
    • 禦史大夫/司空:負責監察百官,兼掌重要文書圖籍。 因此,“三府”即丞相府(司徒府)、太尉府(司馬府)、禦史大夫府(司空府)的合稱。《後漢書·承宮傳》有“三府更辟,皆不應”的記載,意指三公府都征召他去做官,他都沒有答應。對漢代三公及其府署的演變有詳細記載。
  2. 漢代的另一重要指代: 指負責舉薦、評議人才的三個重要機構:

    • 丞相府
    • 禦史大夫府
    • 太尉府 這三個府署共同負責考察、薦舉官吏(如舉薦“孝廉”),其意見具有很高的權威性。後世文獻中提及“三府”舉薦、征辟人才,多指此義。等相關記載體現了三府在人才選拔中的作用。
  3. 後世的演變與泛指:

    • 魏晉南北朝及以後: 隨着中央官制的變化(如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的興起),三公逐漸成為榮譽性職位,“三府”的具體所指也隨之變化,有時仍指三公或其官府,有時則泛指高級官府或顯貴官位。
    • 泛指高級官府: 在更廣泛的語境中,“三府”可用于泛指中央最高或最重要的幾個官署,不一定嚴格對應漢代的三公府。例如,唐代可能指三省(中書、門下、尚書),明代可能指六部中的核心部門或三司(都、布、按)等,但需結合具體時代背景理解。
    • 指代高官顯位: “曆職三府”等說法,常用來形容某人擔任過多種重要的高級官職。

“三府”一詞源于漢代,最核心的含義是指丞相(司徒)、太尉(司馬)、禦史大夫(司空)的官府,是當時的最高行政、軍事和監察機構。它也特指負責舉薦、評議人才的丞相府、禦史大夫府和太尉府。後世官制演變,“三府”的含義有所擴展和泛化,可指不同時期中央最重要的幾個官署,或用來泛指高級官府和顯赫的官職。理解該詞需結合具體的曆史語境。文獻是研究漢代及曆代官制的重要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三府”一詞在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漢代的三公機構

  1. 核心含義
    指漢代最高行政長官“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合稱。三公各自開設府署,故稱“三府”。

    • 職能:太尉掌軍事,司徒管民政,司空負責工程,三者共同參與國家重大決策。
    • 文獻依據:《後漢書·承宮傳》提到“三府更辟”,李賢注明确“三府”即太尉、司徒、司空府。
  2. 延伸用法
    後世也以“三府”泛稱國家最高行政機構或長官,如《潛夫論》中提及“三府制法”。


二、宋代的通判别稱

  1. 官職背景
    宋代設通判一職,官品低于知府和同知,負責監督地方政務,民間俗稱“三府”。

    • 等級關系:知府(四品)>同知(五品)>通判(六品)。
  2. 實例佐證
    清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提到通判被稱為“三府”,并用“晚生帖子”體現其與知府的平行禮儀。


三、補充說明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案例,可參考《潛夫論》《後漢書》等史料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褊窄并蒂并疊鄙人不寒而栗不知高低不足為法彩唱乘從鋤功殚微倒日倒頭飯殿阙貂蟬動物纖維肥力風豔鳳劄龍書斧畫高情遠意歌譔怪嚴駭訛鴻鹄環烴澆洗敬酒進退亡據九衢九奏樂卷藏拘欄康熙字典來書老套子六街三陌穆羽披榛采蘭破甕曲塞商戰石泓時邕手鎬輸效四傑瑣任填撫巍然不動為政溫霁下場門霞骨香檀巷族鮮煇顯現小生産稀巴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