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教授初學之所。 漢 王充 《論衡·自紀》:“八歲出於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 充 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新唐書·後妃傳上·上官昭容》:“ 婉兒 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學舊六館:有國子館、太學館、四門館、書館、律館、算館,國子監都領之。” 王國維 《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 漢 時教初學之所名曰書館,其師名曰書師,其書用《倉頡》、《凡将》、《急就》、《元尚》諸篇,其旨在使學童識字、習字。”
(2).教授典籍之所。 清 方苞 《<餘東木時文>序》:“子之尊人與餘共事書館,無間晨夕,後雖各有典司,而旬月中未有不再三見者。” 清 桂馥 《劄樸·書館》:“今以教授館為書館,讀如書籍之書。”
“書館”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文化場所的擴展含義
民間文化場所
《書館》是一個中文詞,由兩個部分組成:《書》和《館》。
《書》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是一個包含四個筆畫的字。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結構是“丨+一+丨+丨”,表示躺在地上的書本的形狀。
《館》是一個由“宀”和“香”組成的字,代表了一個建築物。它也是一個四筆畫字,其結構是“宀+一+一+丨”,表示了屋頂和建築的形狀。
當兩個字合并成《書館》時,它指的是一個收集和提供書籍的地方,即圖書館。圖書館是人們獲取知識和信息的場所,供讀者閱讀、學習和研究使用。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機構,促進了教育和文化發展。
在繁體中文中,《書館》這個詞的寫法保持相同,隻是字形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還有不同的變體形式,但基本結構保持不變。例如,《書》的古字形可能是“西+一+丨+丨”,而《館》的古字形可能是“宀+束+丨”。盡管字形有所變化,但意義和基本結構仍然相同。
以下是關于《書館》的一些例句:
1. 他每天都去圖書館學習。
2. 在大學裡,圖書館是我最喜歡的地方之一。
組詞:書籍、書架、圖書、圖書管理員、圖書展覽
近義詞:圖書館、圖書室、藏書樓
反義詞:書店、書攤、書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