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館的意思、書館的詳細解釋
書館的解釋
(1).古代教授初學之所。 漢 王充 《論衡·自紀》:“八歲出於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皆以過失袒謫,或以書丑得鞭。 充 書日進,又無過失。手書既成,辭師受《論語》、《尚書》,日諷千字。”《新唐書·後妃傳上·上官昭容》:“ 婉兒 勸帝侈大書館,增學士員,引大臣名儒充選。”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學舊六館:有國子館、太學館、四門館、書館、律館、算館,國子監都領之。” 王國維 《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 漢 時教初學之所名曰書館,其師名曰書師,其書用《倉頡》、《凡将》、《急就》、《元尚》諸篇,其旨在使學童識字、習字。”
(2).教授典籍之所。 清 方苞 《<餘東木時文>序》:“子之尊人與餘共事書館,無間晨夕,後雖各有典司,而旬月中未有不再三見者。” 清 桂馥 《劄樸·書館》:“今以教授館為書館,讀如書籍之書。”
詞語分解
- 書的解釋 書 (書) ū 成本的著作:書籍。書刊。書稿。書香。書卷氣(指在說話、作文、寫字、畫畫等方面表現出來的讀書人的風格)。書生氣(指讀書人脫離實際的習氣)。 信:書信。書劄。書簡。書函。 文件:證書。說明
- 館的解釋 館 (館) ǎ 招待賓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賓館。旅館。館舍。 一個國家在另一個國家外交人員常駐的住所:大使館。領事館。 某些服務性商店的名稱:茶館。照相館。 一些文化工作場所:報館。博物館。文化館。館
專業解析
"書館"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核心釋義
"書館"(shū guǎn)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含義:
- 古代教育場所:指舊時私人設立的學堂或教學機構,主要用于兒童啟蒙教育,教授識字、寫字及基礎經典。此義項側重其教育功能,常見于曆史文獻。
- 書籍收藏與閱覽場所:現代漢語中可泛指藏書、借閱的場所,如小型圖書館、書齋或書店,但使用頻率低于"圖書館"。
二、曆史演變與用法解析
-
古代教育機構
- 教學性質:漢代已出現"書館"記載,教師稱"書師",教學内容以識字、習字為主,教材包括《倉颉篇》《急就篇》等(詳見《漢語大詞典》第5卷第1123頁)。
- 社會功能:作為民間基礎教育載體,區别于官學,常見于鄉村或市井,如王充《論衡·自紀》載"八歲出于書館"。
-
現代延伸義
- 藏書空間:部分方言或特定語境中可指藏書室(如"私家書館"),但需結合上下文區分于"圖書館"。
- 文化機構别稱:偶見于書院、文化館的雅稱,如"古籍書館"。
三、權威辭書參考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釋義為"舊時教童蒙的處所",并引用《後漢書·包鹹傳》"往東海立精舍講授"及漢代王充例證(卷5,第1123頁)。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标注為"舊時指私塾",強調其曆史教育屬性(第1186頁)。
- 《國語辭典》(台灣商務印書館):
補充說明"收藏書籍的房舍"為次要義項,主釋"教讀的學堂"。
四、文化背景補充
"書館"在中國教育史中代表早期民間教育形态,與"私塾""義學"功能相近,但更側重基礎文字教學。其演變反映了從傳統啟蒙教育到現代公共圖書機構的語義遷移,需注意古今語境差異。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曆史用例可進一步查閱《中國教育通史》(毛禮銳主編)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
“書館”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 古代教育場所
- 指漢朝及以後設立的初級教育機構,相當于現代私塾。主要教授兒童識字、書寫等基礎知識。如《論衡》記載:“八歲出于書館,書館小僮百人以上”。
- 清代也指教授典籍的高等學府,如方苞提到的“共事書館”。
二、詞義演變
-
文化場所的擴展含義
- 藏書與學習空間:宋代以後,逐漸與“圖書館”概念關聯,形容藏書豐富、適合靜心學習的場所,如“超星數字圖書館”等現代用法。
- 書店或書房:明清小說中,“書館”也指書店或私人書房,如《喻世明言》提到的“書館”兼作書籍售賣處。
-
民間文化場所
- 在部分語境中,書館指代茶館中設有評書表演的場所,常見于清代至民國時期。
三、現代比喻用法
- 象征意義
- 現代常以“書館”比喻文化氛圍濃厚的環境,用于鼓勵學習,如“大學書館”的表述。
四、文獻佐證
- 曆史典籍如《論衡》《新唐書》均記載了書館作為教育機構的功能,而清代文獻則擴展了其藏書與學術屬性。
别人正在浏覽...
挨脫剝人被風碧靛子産牧川吏大龜大夥導養殿腳訛本迩僚翻案豐草訃車簋飱還璧駭人诃羅陁國合同回塘狐裘尨茸近日軍庸抗逆空銜刳腹老弊雷紋聯合體六渠淪化冒愬免退米囊摩肩擦踵母服攀炎附熱破山劍碁布星羅侵攘窮思極想勸來忍土蛇回獸怕神匾雙糖四大部洲四庫搜逷歲光騰勞透明體唾洟溫炖霞光相道孝悌霞頭斜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