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虎焦原的意思、雕虎焦原的详细解释
雕虎焦原的解释
《尸子》:“ 中黄伯 曰:余左执 太行 之獶而右搏雕虎。”又:“ 莒国 有石 焦原 者,广寻,长五十步,临百仞之谿, 莒国 莫敢近也。有以勇见 莒子 者,独却行剂踵焉。”后以“雕虎焦原”谓壮士履险。 清 黄宗羲 《千秋王府君墓志铭》:“ 甬 有耆旧,居仁由义,河山虽改,诗书不废。雕虎 焦原 ,不异平地。深松茂柏,永无憔悴。”
词语分解
- 雕虎的解释 即虎。虎身毛纹如雕画,故名。《后汉书·张衡传》:“执雕虎而试象兮,阽 焦原 而跟止。” 李贤 注:“彫虎,有文也。”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夫草虫鸣则阜螽跃,雕虎啸而清风起。”《旧唐书·郑
- 焦原的解释 .巨石名。《尸子》卷下:“ 莒国 有石焦原,广寻长五百步,临万仞之谿。 莒国 莫敢近也。”《文选·张衡<思玄赋>》:“愿竭力以守谊兮,虽贫穷而不改。执彫虎而试象兮,阽焦原而跟趾。”旧注引《尸子》:“
网络扩展解释
“雕虎焦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为“指壮士履险”,即形容勇猛之人敢于面对危险境地。以下为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 字面来源:由“雕虎”与“焦原”两部分组成。
- 雕虎:指传说中的猛兽,象征凶险(出自《尸子》中黄伯“右搏雕虎”的典故)。
- 焦原:指莒国一处险峻的焦原石地(《尸子》记载其“临百仞之谿”,无人敢近)。
- 整体含义:比喻勇者不惧艰险,敢于挑战险境。
二、出处与典故
- 《尸子》典故:
- 中黄伯搏虎:“余左执太行之獶(猿类),而右搏雕虎”,展现勇猛形象。
- 莒国焦原:描述焦原地势险峻,唯勇者敢独行其上。
- 后世引用:清代黄宗羲在《千秋王府君墓志铭》中以“雕虎焦原,不异平地”赞颂墓主无畏艰险的品格。
三、用法与结构
- 语法功能:多作宾语、定语,用于描述凶险环境中的勇者行为(如“身处雕虎焦原之境”)。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义,强调勇气而非鲁莽。
- 成语结构:联合式(“雕虎”与“焦原”并列)。
四、注意争议
个别资料(如)提出该成语有“误解事物本质”的引申义,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建议以主流释义为准。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尸子》原文或黄宗羲著作。
网络扩展解释二
《雕虎焦原》是一个古老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能干、有才能的人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变得更加锋利和出色。
这个成语可以拆分成三个部分:雕(雕刻)、虎(大老虎)、焦(枯竭)和原(池塘)。它的部首包括雨和虍,而它的总笔画数是22。
《雕虎焦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战国策·齐策三·践比干之义》。在这个典故中,比干是一个齐国的大臣,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被赵威国君所嫉妒。赵威国君将比干和他的家人折磨致死后,又用火烧光了比干家的房屋和田园,只留下了一片焦黑的荒地。后来,齐悼公通过这件事,感叹比干的忠诚和才能之强,用《雕虎焦原》来形容比干的英勇和不屈。
在繁体中,这个成语的写法是「雕虎焦原」。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一些不同。所以在古代,我们可能会看到「雕虎燋原」的写法。
一个示例句子是:他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依然能够通过努力和智慧,在逆境中表现出色,实在是一个「雕虎焦原」的人才。
与《雕虎焦原》相关的组词有:雕琢、焦急、失焦等。
《雕虎焦原》的近义词是「磨炼出精铁」,反义词则是「怕事躲事」。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