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黨锢傳序》:“ 汝南 太守 宗資 任功曹 範滂 , 南陽 太守 成瑨 亦委功曹 岑晊 ,二郡又為謡曰:‘ 汝南 太守 範孟博 , 南陽 宗資 主畫諾; 南陽 太守 岑公孝 , 弘農 成瑨 但坐嘯。’”謂為官不辦事隻坐嘯畫諾而已。後以“嘯諾”喻為官清閑,無事可做。 宋 蘇轼 《熙甯中轼通守此郡題一詩于壁今二十年矣因和前篇呈公濟子侔二通守》:“坐令老鈍守,嘯諾獲少休。”
“嘯諾”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嘯諾”由“嘯”與“諾”組成: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黨锢傳序》,記載東漢時期汝南太守宗資、南陽太守成瑨将政務委任給下屬(如範滂、岑晊),自己僅“坐嘯畫諾”(閑坐吟嘯、籤署文書),不親理政事()。後以此典故代指官員清閑無為、不理實務的狀态。
多用于古代詩文或曆史評論,含一定批判色彩,暗指官員失職。例如:
宋人詩雲:“坐令老鈍守,嘯諾獲少休。”()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後漢書》典故細節或蘇轼詩句背景,可查閱、6等來源。
嘯諾(xiào nuò)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它由“口”和“讠”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6畫。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一個傳統的漢字。
在繁體字中,嘯諾是「嘯諾」。它的意思和簡體字是一樣的,隻是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中,嘯諾的寫法稍有不同。它是一個會意字,由“口”和“言”組成,表示出口發聲的動作,同時含有許諾的意思。這種寫法代表了古代人們對聲音力量和諾言的重視。
以下是一些例句,幫助理解嘯諾的意思:
1. 他在山頂發出一聲嘯諾,回應了夥伴們的呼喚。
2. 他們交換了嘯諾,表示彼此的信任和承諾。
組詞:嘯叫、大嘯、嘯聲、郭沫若(著名作家,嘯諾是他的别名)。
近義詞:呼喚、叫喊、吹響。
反義詞:沉默、靜止、不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