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諷的意思、感諷的詳細解釋
感諷的解釋
猶諷谕。 金 元好問 《雁門道中詩》:“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詞語分解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專業解析
"感諷"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構成它的兩個語素"感"與"諷"來理解,整體帶有文學批評和委婉勸誡的色彩。以下是基于詞典釋義的詳細解釋:
1. 核心含義:
"感諷"指的是借助委婉含蓄的語言或藝術形象來表達感慨、批評或勸誡之意。它融合了"感"(觸動、感慨、抒發情感)和"諷"(用含蓄的話指責或勸告)的雙重作用。其目的往往不是直接的抨擊,而是通過引發讀者的感觸和思考,達到批評現實、規勸世人的效果。這種表達方式常見于古典詩文創作中。
2. 詞義特征與用法:
- 委婉性: 區别于直白的批評或諷刺,"感諷"更強調表達的含蓄曲折,常借助比興、象征、典故等手法。例如,詩人可能通過描寫自然景物或曆史故事來影射現實,抒發感慨并提出批評。
- 情感性: "感"字突出了其中蘊含的作者個人情感,如憂憤、感慨、無奈、期望等。批評是建立在作者對現實深刻感觸的基礎之上。
- 勸誡性: "諷"字的核心在于規勸。感諷的最終目的常常是希望引起對象的反思,促使其改正錯誤或關注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建設性。
- 文學性: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表達方式和功能。它體現了文學幹預現實、反映社會的一種重要手段。
3. 文學語境中的應用:
在文學批評中,"感諷"常用來評價那些對社會現象、政治弊端或個人命運有所感慨并予以委婉批評的作品。例如,許多現實主義詩歌、詠史詩、寓言等都運用了感諷的手法。杜甫的"三吏"、"三别"在反映民生疾苦時飽含深沉的感慨與對統治者的委婉批評,白居易的"新樂府"詩"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其中多有感諷之作。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對"感諷"有明确釋義,強調其"感慨譏諷"或"感事諷谏"的含義。
-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雖未單獨收錄"感諷"詞條,但對"諷"的解釋("用含蓄的話指責或勸告")和"感"的相關義項("感動;對别人的好意懷着謝意;中醫指感受風寒"等,此處取其"有所感觸而生"之意)共同構成了理解該詞的基礎。
- 古典文學理論: 中國古代文論中關于"美刺"(贊美與諷刺)、"興觀群怨"(《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等功能的論述,是理解"感諷"這一文學手法的重要理論背景。其精神實質與感諷相通。
網絡擴展解釋
“感諷”一詞的含義可以從文學創作和詞語解釋兩個角度理解:
一、作為李賀詩作标題
《感諷五首》是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創作于他隱居昌谷期間。詩中通過描寫秋日山野的景物(如石根秋水、野竹、蟾光等),結合“張仲蔚”的典故,婉轉抒發了懷才不遇、僻處鄉野的苦悶。例如詩句“凄涼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以栀子凋零暗喻自身境遇,體現其以景寄情的創作特點。
二、作為詞語釋義
意為通過隱喻或諷刺手法表達情感與批判,常見于古典詩文。例如金代元好問《雁門道中詩》中的“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即用“呼天不應”的意象諷刺現實的無奈,屬于典型的感諷手法。
核心特點:
- 表達隱晦:不直接批判,借物象或典故傳遞思想(如李賀借“披書案将朽”暗指讀書無成)
- 情感驅動:源于作者對現實境遇的深切感觸
- 文學功能:兼具抒情性與社會批判性,多見于詠懷類作品
注:該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别人正在浏覽...
百凡待舉匾短不瞑才大難用鈔法成鸠城曲綢缪帷帳穿穴春酒等伴砥行磨名凍凍凍傷渎聒對抗賽惰壞獨無覆車之鑒觚木換授監倉姜孟見機行事街樹急慌警角京式大帽軍精軍賞軍訓攔路搶劫磊落栗陸黎母國柳色黃镂金亂點鴛鴦譜呂氏春秋滿飲明火木梃鬧混凝肅趣話散楚山坂聲位身懷六甲勢合形離時髦松枝挂劍陶闆停解統治階級文氣蝸角鬥争五塗笑靥兒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