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諷的意思、感諷的詳細解釋
感諷的解釋
猶諷谕。 金 元好問 《雁門道中詩》:“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
詞語分解
- 感的解釋 感 ǎ 覺出:感觸。感覺。感性。感知(客觀事物通過感覺器官在人腦中的直接反映)。感官。 使在意識、情緒上起反應;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變化:感動。感想。反感。好感。情感。敏感。感染。感召。感慨。感喟
- 諷的解釋 諷 (諷) ě 不看着書本念,背書:諷誦(抑揚頓挫地誦讀)。諷詠。 用含蓄的話勸告或譏刺:諷刺。諷谏(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谏)。諷喻(一種修辭手法,用說故事等方式說明事物的道理)。諷一勸百
網絡擴展解釋
“感諷”一詞的含義可以從文學創作和詞語解釋兩個角度理解:
一、作為李賀詩作标題
《感諷五首》是唐代詩人李賀的組詩作品,創作于他隱居昌谷期間。詩中通過描寫秋日山野的景物(如石根秋水、野竹、蟾光等),結合“張仲蔚”的典故,婉轉抒發了懷才不遇、僻處鄉野的苦悶。例如詩句“凄涼栀子落,山璺泣清漏”,以栀子凋零暗喻自身境遇,體現其以景寄情的創作特點。
二、作為詞語釋義
意為通過隱喻或諷刺手法表達情感與批判,常見于古典詩文。例如金代元好問《雁門道中詩》中的“呼天天不聞,感諷復何補”,即用“呼天不應”的意象諷刺現實的無奈,屬于典型的感諷手法。
核心特點:
- 表達隱晦:不直接批判,借物象或典故傳遞思想(如李賀借“披書案将朽”暗指讀書無成)
- 情感驅動:源于作者對現實境遇的深切感觸
- 文學功能:兼具抒情性與社會批判性,多見于詠懷類作品
注:該詞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諷(gǎn fěng)這個詞彙起源于中文語言,其拆分部首是「心(xīn)」和「讠(yán)」,總共有11個筆畫。這個詞的含義是對某人或某事表示厭惡、不滿或憤怒。它常常用來形容某種令人不快的情感或感受。
從字形上看,「感諷」是一個現代漢字,沒有對應的繁體字形式。在古代,「感」和「諷」的寫法與現在的寫法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保持相似。
以下是一些關于「感諷」的使用例句:
1. 對他的無禮行為,我感到十分諷刺。
2. 她的傲慢态度令人感諷。
3. 這部電影以幽默的方式感諷了社會現象。
一些與「感諷」相關的組詞有:諷刺、諷詞、感受、感慨等。
與「感諷」意思相近的詞語有:譏諷、嘲諷、挖苦等。
與「感諷」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贊美、稱贊、贊許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能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有其他問題,我會非常樂意繼續回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