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凋槁的意思、凋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凋槁的解釋

(1).草木凋謝枯萎。 唐 韓愈 《秋懷》詩之十一:“西風蟄龍蛇,衆木日凋槁。” 宋 歐陽修 《西齋手植菊花過節始開偶書奉呈聖俞》詩:“四時悲代謝,萬物惜凋槁。”

(2).形容人容貌憔悴。 宋 曾鞏 《冬暮感懷》詩:“将帥色凋槁,蚍蜉勢趫騰。” 宋 蘇轍 《次韻秦觀梅花》:“病夫毛骨日凋槁,愁見米鹽惟醉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凋槁(diāo g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意蘊的複合詞,主要形容事物枯萎、衰敗、失去生機的狀态。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核心釋義

  1. 字義解析

    • 凋:本義指草木衰敗脫落,引申為事物衰落、損傷。來源:《說文解字》釋“凋”為“半傷也”,指草木因霜寒而萎謝。
    • 槁:原指草木幹枯,如《孟子·梁惠王上》“苗槁矣”,後泛指幹癟無生氣。

      二字複合後,“凋槁”強調從衰敗到徹底幹枯的過程,多用于描繪草木、生命或精神狀态的徹底萎靡。

  2. 現代漢語釋義

    指完全失去活力,呈現枯竭、衰敗之态。例如:

    “嚴冬過後,園中草木盡顯凋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凋槁”的釋義為“枯萎;幹枯”。

二、典源與用例

  1. 古籍溯源

    該詞多見于文言詩文,如《莊子·齊物論》以“形固可使如槁木”喻精神沉寂,後世文人常以“凋槁”強化此意象。宋代詩詞中亦見“風霜凋槁質”之句(來源:《全宋詞》)。

  2. 文學象征

    在傳統文學中,“凋槁”不僅指自然現象,更隱喻生命流逝、志向消沉或時代衰微。如:

    “英雄末路,壯志凋槁。”

    此用法突顯其承載的文化内涵。

三、近義辨析

四、使用場景

適用于描述自然景物(草木凋槁)、生命狀态(身心凋槁)或抽象事物(繁華凋槁),常見于文學創作、曆史評論及哲學思辨文本。


參考文獻

  1.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3.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4. 來源:《全宋詞》(中華書局輯校版)

網絡擴展解釋

“凋槁”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1. 草木凋謝枯萎
    指植物因季節變化或環境惡劣而枯萎衰敗。例如:

    • 唐代韓愈《秋懷》詩:“西風蟄龍蛇,衆木日凋槁。”
    • 宋代歐陽修描寫四季更替時寫道:“四時悲代謝,萬物惜凋槁。”
  2. 形容人容貌憔悴
    引申為人的面容因憂愁、疾病或困苦而顯得枯槁無神。例如:

    • 宋代曾鞏在詩中描述将帥的疲憊:“将帥色凋槁,蚍蜉勢趫騰。”
    • 蘇轍亦用“病夫毛骨日凋槁”刻畫病中憔悴之态。

該詞通過自然景象的衰敗隱喻人的精神狀态,常見于古典詩文,兼具寫實與抒情的雙重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

按鞫白虹貫日部伍塵浼陳套臣役大極電磁感應地下郎胹合訛僞販夫俗子放宥風影分虎竹腹稿浮漾槁木膏膻各司其事過分後天失調黃淤餞幕驕抗接二連三揭蓋子金小蜂寂然無聲積資厥昭看詳栗鼠六韬三略鹿馴豕暴蘑菰敜幹敹甲煗老飄泛敲膏吸髓清論蛩蛩距虛秋潦日月重光賽祀盛食厲兵社主史乘十捉九着朔禽四氏學同羅頭耳拓緒外外外應晩歇閑争氣消凝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