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不明貌;模糊不清貌。 唐 杜甫 《牽牛織女》詩:“神光竟難候,此事終蒙朧。”
濛朧:模糊不清貌。 唐 王昌齡 《齋心》詩:“女蘿覆石壁,溪水幽濛朧。”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蒙胧漢語 快速查詢。
“蒙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éng lóng,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視覺模糊:指物體或景象因光線、距離或生理狀态(如困倦、剛睡醒)而顯得不清晰。例如:
文學表達:在文學作品中,可形容情感、思想或語言表達的含蓄、多義性,如“詩貴在含蓄蒙胧”。
在正式寫作中,若需表達“視覺模糊”,建議優先使用“蒙眬”或“朦胧”以區分語境;文學創作中可根據表達需求靈活選擇。
蒙胧(méng ló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蒙”和“胧”兩個字組成。
“蒙”字的部首是草字頭,它的偏旁是“艹”,總筆畫數為11。
“胧”字的部首是肉字旁,它的偏旁是“⺼”,總筆畫數為9。
“蒙胧”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意味着迷糊、含糊不清的狀态。後來,這個詞語逐漸擴展到指代渺茫、模糊的感覺或狀态。
在繁體字中,“蒙胧”仍然保持原貌,沒有特殊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将“蒙胧”分别寫作“濛曨”,“濛朧”,“朦朧”,意思依然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蒙胧”的例句:
1.你能看出那幅畫的主題嗎?在我的眼中,它隻是一片蒙胧。
2.她的記憶已經開始蒙胧,逐漸模糊不清。
3.在霧氣彌漫的日子裡,整個城市彌漫着一種蒙胧的美感。
與“蒙胧”相關的一些組詞包括:“蒙蔽”(迷惑)、“蒙眬”(昏暗)和“蒙受”(遭受)。
一些近義詞包括:“朦胧”、“模糊”、“含糊”。
一些反義詞包括:“明确”、“清晰”、“清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