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白着的意思、白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白着的解釋

亦作“ 白箸 ”。1.顯明。《漢書·馮奉世傳》:“威功白著,為世使表。” 顔師古 注:“白著謂顯明也。”

(2).正稅以外橫取于民的苛稅。《新唐書·劉晏傳》:“初,州縣取富人督漕輓,謂之‘船頭’;主郵遞,謂之‘捉驛’;稅外橫取,謂之‘白著’。” 唐 高亭 《譏元載》詩:“上元官吏務剝削, 江 淮 之人皆白著。”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租庸使 元載 以 吳 越 雖兵荒後,民産猶給,乃辟召豪吏分宰列邑以重斂之……其科率之列,不約戶品之上下,但家有粟帛者,則以人徒圍襲,如擒捕寇盜,然後薄録其産而中分之,甚者十 * ,時人謂之白箸。言其厚斂無名,其所箸者,皆公然明白,無所嫌避。” 元 陳世隆 《北軒筆記》:“受者非惠,與者如棄,謂之白著。”

(3). 宋 代官府向商鋪買物,應付的價款往往短缺甚至拖賴,謂之“白著”。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劄子》:“和買、白著、折帛、折變,再倍而取,累其所入,開闢以來未之有也。”《續文獻通考·市籴一》:“至是臣僚言:今官可以官價買物,行鋪以時值計之,計不得二三。重以遷延歲月而不償,胥卒并緣為姦,積日既久,類成白著。”

(4).謂酒喝得痛快。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世人謂酒酣為白箸。”

亦作“ 白箸 ”。指不占戶籍的流民。 清 黃生 《義府》卷下:“按白著,謂流民不占戶籍,别於土著者,故謂之白著。此舉本以搜括逃亡逋負為名,雖著籍不欠租者,亦指為逃亡而取之。故謂此等人戶為白著,以掩其掊克之迹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白着(bái zhu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解釋,“白着”指“顯明、顯著的事物”,引申為不加掩飾的直率表達。在古漢語語境中,該詞常形容直述事實、不事雕琢的語言風格,如唐代詩人白居易作品中的白描手法即體現此特質。

二、曆史語義演變 《辭源》記載,“白着”在宋元時期衍生出特殊含義,特指官府強制推行的苛捐雜稅,如《宋史·食貨志》所述“白着之科,民不堪命”。此用法反映古代社會經濟制度特征,現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

三、現代語言應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其現代義項,強調“直白顯露”的語用功能,既可用于褒義(如“白着心迹”形容坦蕩),也可含貶義(如“白着手段”指拙劣的計謀)。該詞在文學評論中常與“含蓄”“婉約”形成修辭對比。

四、相關詞語辨析 與“直白”“坦率”等近義詞相比,“白着”更側重表達方式的顯豁性,其構詞法蘊含“白(明顯)+着(附着态)”的語法特征。該詞在方言中保留特殊用法,如江淮官話區仍用“白着臉色”描述面色突變現象。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白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曆史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各來源的詳細解釋:

  1. 顯明、顯著
    指事物或功績明顯、突出。例如《漢書·馮奉世傳》中“威功白著”即強調功績顯赫。

  2. 苛稅名目
    特指唐代至宋代正稅外的橫征暴斂。如《新唐書》提到“稅外橫取謂之白著”,元代文獻進一步解釋為“厚斂無名”的苛稅。

  3. 官府拖欠款項
    宋代官府向商戶采購物資時,常拖欠或少付應付費用,這種行為被稱為“白着”。葉適《上光宗皇帝劄子》記載了此類現象。

  4. 飲酒盡興(較少見)
    清代黃生《義府》提及“白着”可形容飲酒痛快,但此用法較為罕見。

  5. 現代引申義(需謹慎考據)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無成果的持續狀态”,如“白着形容無所事事”,但該釋義缺乏廣泛曆史文獻支持,可能為後起引申。

注意:不同曆史文獻中,“白着”也寫作“白箸”,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建議查閱《漢書》《新唐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詞典(如漢典)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按撫辨認重根待除待問搗蒜電鐘彫枯短晷蠹居棋處分擔豐鎬覆蓋面福智垢膩閨帷聒地韓陵片石耗頓見愛雞槟墐竈酒鱗魁長兩意三心臨本靈液黧農立適霾暗謀龜泥土諾爾頖國毗連纰謬清臞羣動入侍散徙上清少司命甡甡折行書呆庶幾鼠目麞頭鼠心狼肺私記嗣孫酥雨陶緼淟然鐵器時代通微痿瘻舞文弄法嚣怨邪山燮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