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骈文。 清 朱之瑜 《答五十川剛伯書》:“駢詞之體,肉豐則癡,骨露則癯。” 清 朱彜尊 《沉上舍南還詩以送之》:“駢詞妙 徐 庾 ,經義析 鄒 夾 。”
骈詞,又稱“同義複詞”或“并列複合詞”,是古漢語中一種特殊的詞彙構成方式,指由兩個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單音節詞(字)并列組合而成的雙音節複合詞。其核心特征在于構成詞的兩個語素在語義上具有高度一緻性或互補性,共同表達一個完整的概念。以下是詳細解析:
同義并列
構成骈詞的兩個單字往往為同義詞或近義詞,如“朋友”(“朋”與“友”均指同伴)、“道路”(“道”與“路”均指通路)。這種結構通過語義疊加強化表達效果(《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年)。
不可拆分性
骈詞在長期使用中逐漸凝固為固定詞彙,不可隨意拆分或替換。例如“窗戶”原指“窗”與“戶”(門),後專指“窗”;若拆分為“窗”和“戶”,則失去複合後的特定詞義(王力《古代漢語》,中華書局,1999年)。
雙音化趨勢
先秦至漢代,漢語詞彙從單音節主導轉向雙音節化,骈詞是適應語言韻律需求的重要産物。如“土地”(《孟子》)、“國家”(《周易》)均出現于早期文獻(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商務印書館,2013年)。
避諱與韻律調節
部分骈詞因避諱單字重複而産生,如《詩經》中“輾轉”(替代“轉”的重複);另一些則為協調音節,如“樹木”比單用“樹”更符合詩文節奏(向熹《簡明漢語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
區别于聯綿詞
骈詞由兩個獨立語素構成,語素可單獨表意(如“寒冷”中“寒”“冷”皆表低溫);而聯綿詞(如“彷徨”)為雙音節單純詞,不可拆分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不同于偏義複詞
偏義複詞中僅一個語素表義(如“動靜”偏指“動”),而骈詞的兩個語素均參與表義(如“巨大”中“巨”“大”均強調體量)。
精确表意
通過同義互補細化語義,如“追逐”包含“追”(緊跟)和“逐”(驅趕)的雙重動作(郭錫良《古代漢語》,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
增強韻律與修辭
在詩賦中廣泛使用以符合對仗和平仄要求,如“山川”“日月”等骈詞常見于骈文與律詩(朱廣祁《詩經雙音詞論稿》,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骈詞的含義可從兩個角度理解,需結合不同文獻來源進行綜合闡釋:
一、修辭手法角度 指通過并列相同或相近詞語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方式,常見于傳統文學。其特點包括:
二、文體指代角度 清代文獻中常将骈詞等同于骈文,如: • 朱彜尊評價"駢詞妙徐庾",指骈文創作技巧 • 朱之瑜讨論骈詞文體特征,反映當時文人對骈體文的審美要求
三、語言演變角度 從音韻學層面分析,骈詞指具有同源關系的詞語變體:
注:不同文獻對"骈詞"的界定存在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欲深入探究可查閱《骈體文鈔》等古典文獻,或參考王力《漢語史稿》的音韻學論述。
百兩敗俗傷化猖蹷禅窟潮痕承序嗤嫌麤粥調身鬥兵耳邊之風風候封内鋒石豐胙佛氏佛圖戶革舊鼎新宮碗乖滑貴誕龜瓦花障劃指惠民溷入嫁雞逐雞擊點急遞鋪緝緝今段計然之術狂愎虧敗髺頭淚幹腸斷立表裂陝砺世摩鈍禮飨犂子虐人佩戴仳離秦坑绮襦纨袴齊智诠説慴惴栓劑素華韬晦之計挑檢鐵耙貼狀溫柔敦厚窩的夏缦先號後慶蕭郎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