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觝距 ”。抵触抗拒。《诗·陈风·株林》“匪适 株林 、从 夏南 ” 汉 郑玄 笺:“言我非之 株林 ,从 夏氏 子南 之母,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辞。”《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唐 颜师古 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
“觝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汉语中多写作“抵触”或“抵拒”,其核心含义指抵抗、抗拒或拒绝接受。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抵抗与对抗
指用行动或力量进行反抗、阻挡。如《后汉书·马融传》载:“觝拒天诛”,意为抵抗上天的惩罚,强调物理或意志上的对抗行为。
拒绝与排斥
表示不接受、不认同某种事物或观念。如《汉书·朱博传》:“持正觝拒”,形容坚守正义而拒绝妥协。
二字组合强化了“主动对抗”的意象,兼具物理与心理层面的抗拒。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匈奴觝拒汉使”,指匈奴抗拒汉朝使臣,体现政治外交上的对抗。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卷八十九。
《资治通鉴·唐纪》:
“贼众觝拒官军”,描述叛军抵抗朝廷军队的军事行动。
来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五。
虽“觝拒”在现代书面语中较少使用,但其衍生词“抵触”常见于以下语境:
古籍参考来源:
“觝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觝拒”读作dǐ jù,意为抵触、抗拒,多指对某种要求或行为的抵制。例如《诗经·陈风·株林》的注释中提到“觝拒之辞”,即表达抗拒的言辞。该词也作“觝距”,在《急就篇》中用于描述言语冲突的场景。
“觝拒”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出现在文献或成语中。其核心意义是对抗、不服从,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查询更多用例,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释。
阿太邦祀倍贰表证标准件蟾酥麨诚力成宪捶钩埭岸打眼目定量分析風臺抚视膏膻归除过拂寒华横逝后手不接洄壖混淆见跋焦朽锦段君迁开源节流刳磔雷变利吻隆渥镂印陋宇鸬鷀沦灭沦芜漫思茶梅大头南董喃喃自语齧厀判涣墙合妻儿老少衾窠戎疾山桃十字格守财虏收养私愤宋文拖发屠宰税慰纳輼凉车无淫销耎稀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