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的意思、地黃的詳細解釋
地黃的解釋
[glutinous rehmannia] 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葉長圓形并有皺紋,開淡紫色花。黃色根,中醫入藥、補血、強心
但取蘆藤地黃輩觀。——宋· 沈括《夢溪筆談》
詳細解釋
(1).藥用植物。中醫以根狀莖入藥。新鮮者稱鮮地黃或鮮地,有清熱生津的作用。幹燥後稱生地黃或生地,功能養陰涼血。經蒸制加工後稱熟地黃或熟地,是滋腎補精血的要藥。《宋書·謝靈運傳》:“採石上之地黃,摘竹下之天門。” 唐 白居易 《采地黃者》詩:“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糧。” 宋 蘇轼 《小圃一地黃》詩:“地黃飼老馬,可使光鑒人。” 清 孫枝蔚 《遣懷續編》卷三:“馬因効馳驅,有時啖地黃。”
(2).酒名。《新唐書·柳玭傳》:“公恐君寒,奉地黃酒三杯。” 宋 陸遊 《歲暮獨酌感懷》詩:“更嘆衰孱不禁酒,地黃一盞即頽然。”
詞語分解
- 地的解釋 地 ì 人類生長活動的所在: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說。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質。地殼。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陸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黃的解釋 黃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顔色:黃色。黃昏。牛黃。黃澄澄。信口雌黃。 特指中國黃河:黃災。治黃。黃泛區。 指“黃帝”(即“軒轅氏”,傳說中原始社會部落聯盟首領):黃老(黃帝和老子)。炎黃子孫。 事情失
網絡擴展解釋
地黃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屬玄參科,其塊根是傳統中藥材,主要分為鮮地黃、生地黃和熟地黃三種炮制類型,具有顯著的藥用價值。
一、基本概述
地黃的塊根呈紡錘形或條狀,表皮薄,顔色因炮制方法而異。鮮地黃表面呈淺紅黃色,生地黃為灰黑色或棕灰色,熟地黃則為黑潤油亮。其植物特征為葉長圓形、開淡紫色花,根呈黃色,廣泛分布于中國湖北、四川等地。
二、藥用分類與功效
-
鮮地黃
- 性味:甘、苦,大寒。
- 功效:清熱生津、涼血止血、解毒。
- 主治:熱病傷陰(如高熱煩渴)、溫毒發斑(皮膚斑疹)、吐血衄血等急性熱症。
-
生地黃(幹地黃)
- 性味:甘,寒。
- 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主治:陰虛發熱(如潮熱盜汗)、熱入營血(如舌绛便秘)、内熱消渴(糖尿病)等慢性虛熱症。
-
熟地黃
- 性味:甘,微溫。
- 功效: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 主治:血虛萎黃(如月經不調)、肝腎陰虛(如腰膝酸軟、須發早白)等虛損症。
三、注意事項
- 禁忌:脾虛濕滞(如腹滿便溏)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濕邪。
- 用法用量:鮮地黃每日12-30克,生地黃10-15克,熟地黃需配伍使用以平衡滋膩之性。
如需更全面的炮制方法或配伍案例,可參考中醫藥典籍或專業平台(如、3、4)。
網絡擴展解釋二
地黃(dì huáng)是一個常用的中文詞彙,下面我為你提供相關信息:
詞義:地黃指的是一種中藥材,也叫黃片,屬于菊科植物,具有清熱涼血、滋陰補虛*********。常用于中醫藥領域,治療一些肝腎陰虛、血熱等症狀。
拆分部首和筆畫:地黃由“土”和“黃”兩個部首組成,“地”部首的拆分是一丨一口,共兩個筆畫,“黃”部首的拆分是一一丨一十,共十一個筆畫。
來源:地黃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詞義的演變與時代和文化有關。它既是一種中藥植物的名稱,也是從漢字中引申出來的詞義。
繁體:地黃(dì huáng)是地黃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地黃的古代寫法為“地黃”。
例句:
1. 我最近體虛乏力,中醫開了地黃熬制的湯藥給我。
2. 把地黃煮成糊狀,可以用來敷在皮膚有炎症的地方。
組詞:地黃素、地黃胺、地黃酮等。
近義詞:黃連、黃芩、黃龍等。
反義詞:天麻、天冬、白芍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