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的意思、地黄的详细解释
地黄的解释
[glutinous rehmannia]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并有皱纹,开淡紫色花。黄色根,中医入药、补血、强心
但取芦藤地黄辈观。——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详细解释
(1).药用植物。中医以根状茎入药。新鲜者称鲜地黄或鲜地,有清热生津的作用。干燥后称生地黄或生地,功能养阴凉血。经蒸制加工后称熟地黄或熟地,是滋肾补精血的要药。《宋书·谢灵运传》:“採石上之地黄,摘竹下之天门。” 唐 白居易 《采地黄者》诗:“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宋 苏轼 《小圃一地黄》诗:“地黄饲老马,可使光鉴人。” 清 孙枝蔚 《遣怀续编》卷三:“马因効驰驱,有时啖地黄。”
(2).酒名。《新唐书·柳玭传》:“公恐君寒,奉地黄酒三杯。” 宋 陆游 《岁暮独酌感怀》诗:“更嘆衰孱不禁酒,地黄一盏即頽然。”
词语分解
- 地的解释 地 ì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心说。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地质。地壳。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地。地下。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地。田地。地政。地主。 地球上的
- 黄的解释 黄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颜色:黄色。黄昏。牛黄。黄澄澄。信口雌黄。 特指中国黄河:黄灾。治黄。黄泛区。 指“黄帝”(即“轩辕氏”,传说中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首领):黄老(黄帝和老子)。炎黄子孙。 事情失
网络扩展解释
地黄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玄参科,其块根是传统中药材,主要分为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三种炮制类型,具有显著的药用价值。
一、基本概述
地黄的块根呈纺锤形或条状,表皮薄,颜色因炮制方法而异。鲜地黄表面呈浅红黄色,生地黄为灰黑色或棕灰色,熟地黄则为黑润油亮。其植物特征为叶长圆形、开淡紫色花,根呈黄色,广泛分布于中国湖北、四川等地。
二、药用分类与功效
-
鲜地黄
- 性味:甘、苦,大寒。
- 功效:清热生津、凉血止血、解毒。
- 主治:热病伤阴(如高热烦渴)、温毒发斑(皮肤斑疹)、吐血衄血等急性热症。
-
生地黄(干地黄)
- 性味:甘,寒。
- 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 主治:阴虚发热(如潮热盗汗)、热入营血(如舌绛便秘)、内热消渴(糖尿病)等慢性虚热症。
-
熟地黄
- 性味:甘,微温。
- 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
- 主治:血虚萎黄(如月经不调)、肝肾阴虚(如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等虚损症。
三、注意事项
- 禁忌:脾虚湿滞(如腹满便溏)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湿邪。
- 用法用量:鲜地黄每日12-30克,生地黄10-15克,熟地黄需配伍使用以平衡滋腻之性。
如需更全面的炮制方法或配伍案例,可参考中医药典籍或专业平台(如、3、4)。
网络扩展解释二
地黄(dì huáng)是一个常用的中文词汇,下面我为你提供相关信息:
词义:地黄指的是一种中药材,也叫黄片,属于菊科植物,具有清热凉血、滋阴补虚*********。常用于中医药领域,治疗一些肝肾阴虚、血热等症状。
拆分部首和笔画:地黄由“土”和“黄”两个部首组成,“地”部首的拆分是一丨一口,共两个笔画,“黄”部首的拆分是一一丨一十,共十一个笔画。
来源:地黄一词的来源比较复杂,词义的演变与时代和文化有关。它既是一种中药植物的名称,也是从汉字中引申出来的词义。
繁体:地黃(dì huáng)是地黄的繁体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地黄的古代写法为“地黃”。
例句:
1. 我最近体虚乏力,中医开了地黄熬制的汤药给我。
2. 把地黄煮成糊状,可以用来敷在皮肤有炎症的地方。
组词:地黄素、地黄胺、地黄酮等。
近义词:黄连、黄芩、黄龙等。
反义词:天麻、天冬、白芍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继续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