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吐蕃 。《遼史·興宗紀三》:“﹝ 重熙 十七年﹞丁卯, 鐵不得國 使來,乞以本部軍助攻 夏國 ,不許。”《遼史·百官志二》:“ 鐵不得國 王府。”中華書局校勘記:“ 鐵不得 即 吐蕃 ,此與上文 西蕃 、 大蕃 等并是當時 吐蕃 不同部分朝貢於 遼 者,故以不同名稱存於史冊。”參見“ 吐蕃 ”。
“鐵不得”是古代文獻中對吐蕃的别稱,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鐵不得”讀作tiě bù dé,是遼代對吐蕃(今西藏地區)的異稱。該詞最早見于《遼史·興宗紀三》記載:“鐵不得國使來,乞以本部軍助攻夏國,不許”,表明遼朝與吐蕃存在外交往來。
曆史背景
中華書局校勘記指出,遼代文獻中“鐵不得”與“西蕃”“大蕃”等名稱并存,實為吐蕃不同部族或區域對遼朝朝貢時的自稱差異。遼朝為此專設“鐵不得國王府”管理相關事務。
詞源考證
該詞可能是古漢語對吐蕃(Tibet)的音譯變體,或因方言差異産生的異寫。類似現象在《遼史》中常見,如“阻蔔”對應“鞑靼”等。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不再使用,僅作為曆史詞彙出現在古籍研究領域,相關例證可通過《遼史》及《漢典》等工具書查詢。
擴展建議:若需了解吐蕃與遼朝關系的具體史實,可進一步查閱《遼史》興宗、道宗本紀及《百官志》相關内容。
《鐵不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堅決不可隨意更改或放棄,堅決守住某種立場或原則。
《鐵不得》這個詞可以拆分為“金”、“月”和“辶”,其中“金”是辶的變形部首。
它共有13畫,其中“金”和“辶”各有4畫,而“月”有5畫。
《鐵不得》最早出現在《論語·列禦寇》一章中,是孔子對于個人能力的要求和家庭的責任的表述。
《鐵不得》的繁體字是「鐵不得」。
古時候,鐵的字形是像以下這樣的:
他對于學業的态度是鐵不得的,從不輕言放棄。
在困境中,我們要鐵不得,才能克服困難。
鐵心、鐵腕、鐵證、鐵骨
堅決、死心、硬氣、頑固
妥協、退讓、軟弱、動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