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nd familiar] 以往曾聽到過,聲音很熟悉
這個地方很耳熟
聽來熟悉。 宋 梅堯臣 《寄題洪州李氏涵盧閣》詩:“耳熟 滕閣 美,未為 豫章 遊。” 明 章懋 《東園先生張君小傳》:“予昔與 東園 為年友,雅知其賢,而作邑 遂安 ,與予鄉邑相隣,又耳熟其治績焉。” 魯迅 《野草·死後》:“是一個頗為耳熟的聲音。睜眼看時,卻是勃古齋舊書鋪的跑外的小夥計。” 老舍 《駱駝祥子》二一:“ 祥子 的心一動,這個語聲聽着耳熟。”
“耳熟”是一個形容詞,指對聽到的聲音或信息感到熟悉,但未必能立刻回憶具體内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耳熟”表示某種聲音或信息因多次接觸而讓人産生熟悉感,常與“耳生”相對。例如聽到名字、旋律或故事時,雖無法立即确認來源,但感覺似曾相識。
二、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歐陽修《泷岡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詳也。”說明“耳熟”最初強調因反複聽聞而記憶深刻。另在宋梅堯臣詩中亦有類似用法,如“耳熟滕閣美”。
三、使用場景
四、相關成語
“耳熟能詳”是延伸成語,強調因頻繁接觸而能詳細複述,如“這個故事我耳熟能詳”。需注意兩者區别:“耳熟”僅指熟悉感,“耳熟能詳”則包含深入理解。
五、例句參考
若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耳熟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耳”字是以“耳”為部首,總共有6個筆畫;“熟”字則是以“火”為部首,總共有11個筆畫。
耳熟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模糊,但可能與人類對聲音的記憶和識别有關。在繁體字中,耳熟為「耳熟」。
在古代,耳熟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總體上仍由相同的部首和筆畫組成。
以下是幾個示例句子中使用了耳熟:
由于耳熟是一個詞語的描述,所以沒有具體的組詞、近義詞或反義詞。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你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出。【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