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嚴急而苛猛的賦稅。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詩:“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歛暴徵求考課。”
“急斂暴徵”是漢語成語,原指官府急切、嚴苛地征收賦稅,常用于形容統治者對百姓的橫征暴斂。以下為詳細解釋:
該成語由“急”(緊迫)、“斂”(征收)、“暴”(猛烈)、“徵”(同“征”,賦稅)四字組成,字面意為“急切而暴烈地征收賦稅”。其核心指代官吏為完成考核或滿足私利,不顧民生疾苦強行加重稅收的行為。
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杜陵叟》一詩:“長吏明知不申破,急斂暴徵求考課。”詩中揭露了官吏明知災情卻隱瞞不報,反而加緊征稅以求政績的社會現實,體現了對苛政的批判。
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古代賦稅制度下百姓的苦難,以及文人通過文學作品揭露社會矛盾的傳統。白居易以此抨擊中唐時期吏治腐敗,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色彩。
作為曆史批判性詞彙,“急斂暴徵”不僅承載了語言學的演變,更是古代社會矛盾的重要見證。
《急斂暴徵》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急需征收財貨。這個成語中的四個字分别表示着緊迫、征收、急迫和暴力的含義。
《急斂暴徵》中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心(忄)、彳(⻌)、火(火)、彳(⻌);總共有19個筆畫。
《急斂暴徵》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獻。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子為齊徵急”。後來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急斂暴徵”。
《急斂暴徵》是《急斂暴徵》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所以《急斂暴徵》在古時候的寫法也會有差異。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參考古代典籍和出土文獻。
1. 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急斂暴徵,以滿足國家的財政需求。
2. 在緊急的時候,政府征收了一部分財産,實行了急斂暴徵的政策。
急迫、急需、征收、緊迫、暴力、財貨
緊急征集、急需收取
溫和征收、慢慢收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