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底貢的意思、底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底貢的解釋

進貢。《書·禹貢》:“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 孔 傳:“三物皆出 雲夢 之澤,近澤三國常緻貢之,其名天下稱善。”底,一本作“ 厎 ”。 唐 劉禹錫 《複荊門縣記》:“通外民之底貢,會南藩之述職,故賓禮蕃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底貢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字源與曆史語境解析。根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底”通“厎”,意為“緻、達到”,而“貢”指“進獻方物于朝廷”,二者合稱表示“将地方特産如數進貢”的行為,常見于典章制度文獻。例如《尚書·禹貢》載“禹别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即體現“底貢”制度的地理依據。

在構詞法層面,“底貢”屬動賓結構複合詞,與“納貢”“朝貢”構成近義詞群,但語義側重不同。《古代漢語詞典》指出,“底”含“徹底完成”的完成态語義,因此“底貢”更強調貢品如數、按期完成的進獻義務,如宋代《文獻通考》所述“諸州底貢絲絹,歲有定額”。

該詞在《辭源》中被歸入職官類術語,與“底賬”“底冊”等行政詞彙同源,反映古代中央對地方財政的垂直管理機制。現代語言學研究中,王國維《觀堂集林·釋史篇》曾考據“底”字在甲骨文中的計量含義,為理解該詞提供了文字學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底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進貢”,即附屬地區或國家向中央王朝獻納貢品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底貢”讀作dǐ gòng,其中“底”通“厎”(意為“緻”),“貢”即進獻。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指将地方特産進獻給中央政權。

二、文獻引證

  1. 《尚書·禹貢》記載:“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
    意為:箘竹、簵竹、楛木這三種特産,由雲夢澤附近的三個邦國進貢,其品質聞名天下(孔傳注)。
  2. 唐代劉禹錫《複荊門縣記》中提到:“通外民之底貢,會南藩之述職。”
    指通過朝貢制度溝通邊疆民衆,并彙集南方藩屬的政績彙報。

三、曆史背景

“底貢”是古代中國朝貢制度的重要體現,尤其與《禹貢》中記載的九州貢賦體系相關。該制度不僅強化了中央王朝的權威,也促進了地區間的資源流動和文化交流。例如,雲夢澤周邊邦國進貢的竹木特産,成為中原地區的重要物資。

四、相關用法

現代語境中,“底貢”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在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仍可見其身影,例如:“以勤奮的精神為之奮鬥到底。貢獻沒有夠,也永遠做不夠。”(引自的擴展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禹貢》及唐代相關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黑巴巴急急白梅榜标般弄阪走丸奔隨辯诘參咨賜杖釣鳌手敦聘分鹿黻翣隔代觥録桄關官稷呵癢煥蔚貨兒醬瓜兒降假兼明解手尖刀經緯萬端踞鼃食蛤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論評麻肺湯美唐钼鋼判滞僻徑祈使句七推八阻群處認準榮納折困神怿氣愉闩緊恕免肆意攤認亭館同流偷東摸西退懦退役薇省無藏誣民洿辱下黩校箋銷弱隙大牆壞謝公亭攜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