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貢的意思、底貢的詳細解釋
底貢的解釋
進貢。《書·禹貢》:“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 孔 傳:“三物皆出 雲夢 之澤,近澤三國常緻貢之,其名天下稱善。”底,一本作“ 厎 ”。 唐 劉禹錫 《複荊門縣記》:“通外民之底貢,會南藩之述職,故賓禮蕃焉。”
詞語分解
- 底的解釋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層。底座。底下(a.下面;b.以後)。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礎,留作根據:刨根問底。底蘊。底稿。底版。 圖案的基層:白底藍花的瓶子。 何,什麼:底事傷
- 貢的解釋 貢 (貢) ò 獻東西給上級,古代臣下或屬國把物品進獻給帝王:進貢。納貢。貢獻。貢品。貢賦。 封建時代給朝廷薦舉人才:貢生(指經科舉考試升入京師國子監讀書的人)。貢舉。 姓。 筆畫數:; 部首:貝;
網絡擴展解釋
“底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進貢”,即附屬地區或國家向中央王朝獻納貢品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詞義
“底貢”讀作dǐ gòng,其中“底”通“厎”(意為“緻”),“貢”即進獻。該詞最早見于《尚書·禹貢》,指将地方特産進獻給中央政權。
二、文獻引證
- 《尚書·禹貢》記載:“惟箘、簵、楛,三邦底貢,厥名。”
意為:箘竹、簵竹、楛木這三種特産,由雲夢澤附近的三個邦國進貢,其品質聞名天下(孔傳注)。
- 唐代劉禹錫《複荊門縣記》中提到:“通外民之底貢,會南藩之述職。”
指通過朝貢制度溝通邊疆民衆,并彙集南方藩屬的政績彙報。
三、曆史背景
“底貢”是古代中國朝貢制度的重要體現,尤其與《禹貢》中記載的九州貢賦體系相關。該制度不僅強化了中央王朝的權威,也促進了地區間的資源流動和文化交流。例如,雲夢澤周邊邦國進貢的竹木特産,成為中原地區的重要物資。
四、相關用法
現代語境中,“底貢”一詞已較少使用,但在古籍研究或曆史讨論中仍可見其身影,例如:“以勤奮的精神為之奮鬥到底。貢獻沒有夠,也永遠做不夠。”(引自的擴展例句)。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禹貢》及唐代相關史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底貢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底貢是一個藏族地區的方言詞語,意為“謝謝”或“感謝”。
拆分部首和筆畫:底貢這個詞的部首是“貝”,由兩個筆畫構成。
來源:底貢這個詞源于藏族地區,是當地人民常用的一種表達謝意和感激的方式。
繁體:底貢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謝」,同樣表示謝謝或感謝。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底貢這個詞可能寫作「謝貢」,而意思仍然是謝謝或感謝。
例句:小明送給我一本書,我向他說了一句底貢。
組詞:底貢沒有固定的組詞,但可以和其他詞一起使用來表達感激之情,例如:“非常底貢”、“衷心底貢”。
近義詞:底貢的近義詞包括“謝謝”、“感謝”等,它們都表達了對他人的感激之情。
反義詞:底貢的反義詞可以是“不謝”、“不用謝”等,表示不需要對方感激或不需要對方表示感謝。
希望以上回答滿足您的需求!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