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辯難诘問。《後漢書·種暠傳》:“ 歆 即召 暠 於庭,辯詰職事。 暠 辭對有序, 歆 甚知之,召署主簿。”《隋書·北狄傳·突厥》:“上令 染幹 與 雍虞閭 使者 因頭特勤 相辯詰, 染幹 辭直,上乃厚待之。” 宋 陳亮 《酌古論·崔浩》:“方 太武 将議出征,衆皆難之。 浩 肆辯詰之,力遂其行。” 梁啟超 《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所謂自力者何?學者各出其所見,互相辯詰,互相折衷,競争淘汰,優勝劣敗,其最合於真理,最適於民用者,則相率而從之。”
“辯诘”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iàn jié,其核心含義是通過辯論和質問來探讨問題,常見于正式場合的争論或學術讨論。以下是詳細解釋:
“辯诘”指雙方在辯論中激烈交鋒,互不退讓,強調言辭的對抗性和邏輯的嚴謹性。它不僅是簡單的争論,更包含通過質問揭示矛盾、探求真相的過程。
需注意“辯诘”與“辨诘”的差異:後者在部分文獻中通“辯诘”,但本義為“查問、查辦”(如《後漢書·黨锢傳》用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後漢書》《隋書》等來源。
辯诘(biàn jié)是指通過互相質問、傾向讨論等方式進行辯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參與者可以提出問題、陳述意見、反駁對方觀點等,以達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辯诘這個詞由“辨”和“诘”組成。其中,“辨”是辨别的意思,在這裡表示分辨、判斷;“诘”則是控訴、質問的意思。根據部首來看,辨的部首是辶,而诘的部首是讠。
辯的筆畫為8畫,而诘的筆畫為5畫。
來源和繁體辯诘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意為以言辯對方和進行讨論。在繁體字中,辯诘的寫法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字記載,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然而,在辯诘這個詞上,并沒有發現有關古代寫法的特殊記錄。
例句他們進行了激烈的辯诘,最終達成了一緻的結論。
組詞辯诘可以和一些其他詞語進行組合,例如:
辯诘的近義詞有“辯論”、“讨論”等,它們都指的是通過言辯方式來達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目的。
辯诘的反義詞可以是“和諧”、“協商”等,它們表示通過和平、友好的方式達成共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