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贡的意思、底贡的详细解释
底贡的解释
进贡。《书·禹贡》:“惟箘、簵、楛,三邦底贡,厥名。” 孔 传:“三物皆出 云梦 之泽,近泽三国常致贡之,其名天下称善。”底,一本作“ 厎 ”。 唐 刘禹锡 《复荆门县记》:“通外民之底贡,会南藩之述职,故宾礼蕃焉。”
词语分解
- 底的解释 底 ǐ 最下面的部分:底层。底座。底下(a.下面;b.以后)。海底。底肥。 末了:年底。月底。到底。 根基,基础,留作根据:刨根问底。底蕴。底稿。底版。 图案的基层:白底蓝花的瓶子。 何,什么:底事伤
- 贡的解释 贡 (貢) ò 献东西给上级,古代臣下或属国把物品进献给帝王:进贡。纳贡。贡献。贡品。贡赋。 封建时代给朝廷荐举人才:贡生(指经科举考试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人)。贡举。 姓。 笔画数:; 部首:贝;
网络扩展解释
“底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进贡”,即附属地区或国家向中央王朝献纳贡品的行为。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词义
“底贡”读作dǐ gòng,其中“底”通“厎”(意为“致”),“贡”即进献。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指将地方特产进献给中央政权。
二、文献引证
- 《尚书·禹贡》记载:“惟箘、簵、楛,三邦底贡,厥名。”
意为:箘竹、簵竹、楛木这三种特产,由云梦泽附近的三个邦国进贡,其品质闻名天下(孔传注)。
- 唐代刘禹锡《复荆门县记》中提到:“通外民之底贡,会南藩之述职。”
指通过朝贡制度沟通边疆民众,并汇集南方藩属的政绩汇报。
三、历史背景
“底贡”是古代中国朝贡制度的重要体现,尤其与《禹贡》中记载的九州贡赋体系相关。该制度不仅强化了中央王朝的权威,也促进了地区间的资源流动和文化交流。例如,云梦泽周边邦国进贡的竹木特产,成为中原地区的重要物资。
四、相关用法
现代语境中,“底贡”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在古籍研究或历史讨论中仍可见其身影,例如:“以勤奋的精神为之奋斗到底。贡献没有够,也永远做不够。”(引自的扩展例句)。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古代文献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尚书·禹贡》及唐代相关史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底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底贡是一个藏族地区的方言词语,意为“谢谢”或“感谢”。
拆分部首和笔画:底贡这个词的部首是“贝”,由两个笔画构成。
来源:底贡这个词源于藏族地区,是当地人民常用的一种表达谢意和感激的方式。
繁体:底贡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是「謝」,同样表示谢谢或感谢。
古时候汉字写法: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底贡这个词可能写作「謝貢」,而意思仍然是谢谢或感谢。
例句:小明送给我一本书,我向他说了一句底贡。
组词:底贡没有固定的组词,但可以和其他词一起使用来表达感激之情,例如:“非常底贡”、“衷心底贡”。
近义词:底贡的近义词包括“谢谢”、“感谢”等,它们都表达了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反义词:底贡的反义词可以是“不谢”、“不用谢”等,表示不需要对方感激或不需要对方表示感谢。
希望以上回答满足您的需求!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