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洗耳。表示恭敬地傾聽。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吾子整身倦世,探隱拯沉;不遠遐路,幸見光臨;将敬滌耳,以聽玉音。”
"滌耳"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本義及文化引申義三方面闡釋,具體如下:
本義為清洗、清除。《說文解字》釋:“滌,灑也。” 如“滌蕩污垢”,強調去除雜質的過程。
指聽覺器官,亦代指聽聞之事。《說文解字》:“耳,主聽也。”
“滌耳”字面指清洗耳朵,源于上古隱士許由的典故:
堯欲禅讓帝位于許由,許由認為此言玷污其清聽,遂至河邊洗耳(《莊子·逍遙遊》《高士傳》)。
此行為象征對世俗權欲的極度厭棄,奠定“滌耳”的核心語義——清除污濁之言以保持精神高潔。
喻指主動遠離政治紛争或卑劣言論,如皇甫谧《高士傳》載:“許由洗耳,逃名千古。”
擴展為心靈層面的自省與升華,如文人詩詞中以“滌耳”喻摒除雜念、追求超脫之境。
現代漢語中多為修辭性表達,常見于:
古籍來源: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文獻名稱供查證。)
“滌耳”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若需進一步了解“滌”的其他用法或相關詞語,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百谷百聞不如一見八儒便便兵刃筆舌澄心紙塵球癡子椎埋穿掘除疾遺類點籍帝闉兒時風情浮屠子更休廣播劇過戶國際象棋聒擾裹足布豪嘈橫草不拈,豎草不動河潤澤及紅糟毀罵豁齒積埃賤骨肉雞飛狗走金仆進求技巧拒闉闿阖黎明隆益耄皤棉袍缪紊摸頭逆鸧跑馬占荒烹蛇撲罰青山不老棄繻郎曲尺蜃車釋結首尾相連死神銅馬祠晩帆王世子窩留铦錐枭帥謝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