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幢的意思、擔幢的詳細解釋
擔幢的解釋
古代的一種雜技。表演者須有大膂力。《南史·齊紀下·廢帝東昏侯》:“﹝ 齊東昏侯 ﹞又甚有筋力,牽弓至三斛五鬥。能擔幢,初學擔幢,每傾倒在幢杪者,必緻踠傷。”《資治通鑒·齊東昏侯永元元年》:“帝有膂力,率弓至三斛五鬥。又好擔幢,白6*虎幢高七丈五尺,於齒上擔之,折齒不倦。”
詞語分解
- 擔的解釋 擔 (擔) ā 用肩膀挑:擔水。 承當,負責:擔負。擔任。擔當。擔待(.原諒;.擔當責任)。擔重任。擔風險。 擔 (擔) à 挑東西的用具,多用竹、木做成:扁擔。 一挑東西:擔子。勇挑重擔。 中國市制重量單位,一擔等于一百斤。 量詞,用于成擔的東西:一擔水。 擔 ǎ 同“撣”。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幢的解釋 幢 á 古代原指支撐帳幕、傘蓋、旌旗的木竿,後借指帳幕、傘蓋、旌旗。 〔幢幢〕形容影子搖晃,如“人影幢幢”。 刻着佛號或經咒的石柱:經幢。石幢。 幢 à 量詞,指房屋:一幢大樓。 筆畫數:; 部首:巾;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擔幢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擔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一種需要極大力量和技巧的雜技表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指古代的一種雜技表演,表演者需具備超常的膂力(即臂力或體力)才能完成。
- 字形拆解:“擔”為肩扛、承擔之意;“幢”原指旗幟或儀仗用的竿狀物,此處可能指雜技中使用的長杆類道具。
2.曆史文獻記載
- 《南史·齊紀下》提到,南朝齊的廢帝東昏侯“好擔幢”,能用牙齒支撐高達七丈五尺(約17米)的“白虎幢”,甚至因長期表演導緻牙齒折斷仍不停止。
- 《資治通鑒·齊紀》也記載了他“牽弓至三斛五鬥”的膂力,側面印證其具備擔幢所需的身體素質。
3.表演形式推測
- 從記載推斷,表演者需用身體(如肩、齒等部位)支撐高大的“幢”并保持平衡,可能伴有旋轉、移動等高難度動作。
- 類似現代雜技中的“頂竿”“疊羅漢”,但因道具更重、高度驚人,對力量要求極高,且存在受傷風險(如“折齒”)。
4.文化意義
- 作為古代雜技的一種,擔幢反映了當時娛樂活動的驚險性與統治者的特殊癖好,也側面體現南北朝時期尚武之風。
- 該詞現多用于曆史研究或文獻解讀,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背景,可參考《南史》《資治通鑒》等原始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段落标題: "擔幢 - 了解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
擔幢的意思
擔幢是指扛着旗幢、旗杆等的任務。
拆分部首和筆畫
擔:手 + 日 < br >
幢:巾 + 羊 + 丬
來源
擔幢一詞最初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字字典中,用來描述扛旗幟的人。
繁體
擔幢的繁體字為「擔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擔幢的寫法可能因時代變化而略有不同,但基本上是由上部分手和下部分兩個字組合而成。
例句
1. 在遊行隊伍中,他擔幢領着隊伍前進。
組詞
擔幢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擔幢者(扛旗幟的人)、擔幢隊伍(扛旗杆的隊伍)。
近義詞
與擔幢意思相似的詞語有:扛旗、扛旗杆等。
反義詞
與擔幢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一個明确的對應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