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緦麻喪 ”。
“缌喪”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一種,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缌喪(sī sàng)是古代五服制度中最輕的喪服等級,又稱“缌麻喪”。其名稱來源于喪服材質“缌”(細麻布),服喪者需穿戴這種粗疏布料制成的服飾。
等級與服期
屬于“五服”中的第五等,服喪期最短,通常為三個月,適用于關系較遠的親屬,如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的旁系親屬或外姓姻親等。
適用範圍
主要用于血緣關系疏遠或非直系的親屬,例如:
禮儀特點
與其他喪服相比,缌喪的禮儀要求較簡單,僅需穿戴缌麻布衣,不涉及複雜的守喪儀式或禁忌。
文化意義
五服制度體現了古代宗法社會的親屬等級觀念,缌喪作為最輕的一級,反映了對“遠親”關系的界定和哀悼規範。
需注意,由于網頁信息權威性較低,若需學術引用或深入考據,建議結合《儀禮·喪服》《禮記》等古籍或權威曆史研究資料進一步驗證。
《缌喪》是一個漢語詞彙,用來形容人們悼念和哀悼過世的親人所采取的一種行為表達。它指的是在喪葬儀式上穿着缺乏華麗設計和裝飾的簡樸服裝,以示對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缌喪》的拆分部首是“缸”(缸字旁)和“纟”(纟字旁),共有12個筆畫。
《缌喪》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一書中,道出了古代中國人對逝者的緬懷之情。通過一系列的演變,成為了今天描述喪葬儀式中的一種特殊禮儀的詞語。
《缌喪》的繁體寫法為「緦喪」。
在古代,漢字“缌”和“喪”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缌的古代寫法為「帋」,喪的古代寫法為「喪」。
1. 在爺爺的葬禮上,所有親朋好友都穿着素色的衣服,以示對他的缌喪之情。
2. 他整日以淚洗面,一副缌喪的樣子,向全世界宣告了他的悲痛。
衣缌、缌袍、缌绫
喪服、殡葬服
華服、盛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