麇裹的意思、麇裹的詳細解釋
麇裹的解釋
亦作“麏裹”。梱紮(物件)。 漢 賈誼 《新書·君道》:“ 文王 有志為臺,令近規之。民聞之者,麏裹而至。”
詞語分解
- 麇的解釋 麇 ū 古書上指獐子。 麇 ú 成群:麇至。麇集(聚集,群集)。 筆畫數:; 部首:鹿; 筆順編號:
- 裹的解釋 裹 ǒ 包;纏繞:裹腳。把這包糖裹好。裹足不前。 夾帶;夾雜:不該把次貨裹進去賣。好人壞人裹在一起一時分不清。 方言,吸(奶):小孩生下來就會裹奶。奶頭被這孩子裹得生疼。 筆畫數:; 部首:衣; 筆
網絡擴展解釋
“麇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1.基本釋義
- 讀音:jūn guǒ(“麇”讀作jūn,“裹”讀作guǒ)。
- 含義:指“捆紮(物件)”,即用繩索等将物品綁紮固定。部分文獻中也寫作異體字“麏裹”。
2.出處與例句
- 此詞最早見于漢代賈誼的《新書·君道》:“文王有志為臺,令近規之。民聞之者,麏裹而至。”
此處描述周文王欲建高台時,百姓聽聞後迅速捆紮行裝前來相助的情景,體現民衆積極響應之意。
3.使用特點
- 語境: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
- 詞性:動詞,強調動作的完成狀态(如捆紮妥當)。
4.補充說明
- 由于該詞生僻且古舊,當代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僅作收錄,未擴展更多用法。如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新書》原文及漢代語言研究資料。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語境理解,避免現代誤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麇裹》的意思
《麇裹》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通常形容人群擁擠、聚集的場景。
拆分部首和筆畫
《麇裹》的拆分部首為麇(鹿部)和裹(衣部)。麇部包含鹿、黾,裹部由衣構成。
麇部的五筆輸入法編碼為EKWK,總筆畫數為20;裹部的五筆輸入法編碼為UFAV,總筆畫數為9。
來源及繁體
《麇裹》一詞源自《莊子·天地》一章。麇原指一種野獸,但在後來的演變中,這個詞開始用來形容人群的聚集。而裹則表示包裹、遮蓋。兩個字的結合應用于描述人群的擁擠、密集的情形。
《麇裹》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麕裹」。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的變化較多。《麇裹》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整體的意思是相同的。
例句
人群麇裹,猶如蟻穴。
廟會期間,人們争先恐後地湧入,場面非常麇裹。
車站門口因為大批乘客,瞬間麇裹成一片。
組詞
人山人海、擁堵、聚集、擠擠碰碰、人滿為患。
近義詞
擁擠、密集、群聚、人潮湧動。
反義詞
稀疏、空曠、寥寥無幾。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