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駘駝”。亦作“ 駘它 ”。駝背。《莊子·德充符》:“ 衛 有惡人焉,曰 哀駘它 。”一說,“哀駘”為丑貌,“它”為惡人名。見 陸德明 釋文。 唐 盧照鄰 《釋疾文》:“ 支離疏 之五官已敗, 哀駘駞 之六骸不美。” 宋 蘇轼 《古纏頭曲》:“邇來一見 哀駘佗 ,便著臂韝躬井臼。” 章炳麟 《新方言·釋形體》:“《爾雅》:‘鮐背,壽也。’恐鮐背即佗背。老人多僂,以此狀之。台、它雙聲。《莊子·德充符篇》:‘ 衛 有惡人焉,曰 哀駘它 。’蓋丑惡莫如局背,故亞訓為丑,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謂耳。舊説鮐背,背有鮐文,甚誤。”
“骀佗”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字面含義
骀佗(dài tuó)指駝背,即脊柱彎曲的體态。該詞在《莊子·德充符》中首次出現,描述了一個名為“哀骀它”的衛國人,其貌不揚但德性高尚。
字形與讀音
《莊子》中的典故
《莊子·德充符》記載:“衛有惡人焉,曰哀骀它。”此處“哀骀它”即指外貌丑陋(駝背)但内在德行深厚之人,體現了道家“形殘德全”的思想。
文學中的擴展含義
宋代蘇轼《古纏頭曲》中“哀骀佗”被用于形容形象不佳卻才華橫溢者,暗示其引申義可指代“貌丑而德美”或品行複雜的角色。
“骀佗”原指駝背的生理特征,後因《莊子》典故衍生出對“形殘德全”的哲學讨論,并在文學中擴展為對複雜人物形象的隱喻。使用時需結合語境區分其本義與引申義。
骀佗(tái tuó)又稱骀駝,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形容盛氣淩人、傲慢無禮的樣子。
骀佗由部首馬和綜合部首從手構成,拆分後的筆畫分别為骀(13劃)和佗(7劃)。
《爾雅·釋虛詞》中有“骀者,佗也。盛負而馱之也。”的記載,骀指盛負,佗指馱。形容人盛氣淩人,傲慢無禮的特征。
駘佗
古時漢字寫作“駘佗”,在隋唐時期寫作“䰟佗”。
他的态度傲慢兇悍,簡直是個骀佗。
骀馬、骀蕩
驕橫、傲慢、狂妄
溫順、謙虛、恭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