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心学习。《北齐书·上党王涣传》:“读书颇知梗概,而不甚耽习。”《北史·于仲文传》:“少聪敏,髫齓就学,耽习不倦。”
耽习是汉语复合词,由“耽”与“习”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沉迷、沉溺于某种学问、技艺或习惯,带有专注投入甚至过度倾心的意味。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依据:
沉溺研习
指极度专注且持久地投入于学习或钻研某项知识、技能。此义强调深度投入的状态,常隐含废寝忘食的专注力。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0卷,第1283页)将“耽习”释为“专心研习;沉迷于所学”。
积久成癖
长期沉浸于特定行为或爱好,形成难以更改的习惯或癖好,含轻微贬义,暗示可能影响正常生活。
来源: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4年)指出,“耽”有“嗜好、迷恋”义项,“耽习”可引申为“因长期沉浸而固化成习”。
源自《说文解字》“耳大垂也”,后假借为“沉溺”。《诗经·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中,“耽”即指沉迷于情爱。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2013年重印本)。
《说文》释为“数飞也”,本指鸟类反复试飞,后引申为“学习”“习惯”。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耽习”属同义复用结构(耽+习),强化“长期沉浸”的语义,多见于汉魏以降文献。
《后汉书·循吏传》载:“(仇览)耽习经学,志操坚定”,描述其专注儒家经典的状态。
来源: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将“耽”列为动词,例证“耽于幻想”,印证“耽习”中“耽”的持续性行为特征。
来源: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
词汇 | 差异点 |
---|---|
钻研 | 侧重深入探究,不含“沉溺”义。 |
癖好 | 强调习惯性嗜好,弱化“学习”属性。 |
沉迷 | 贬义更强,多指消极行为(如赌博)。 |
当代语境中,“耽习”多用于学术、艺术领域,形容对冷门学问或技艺的执着,如:
“他耽习甲骨文考释三十年,终成古文字大家。”
来源:语言学家王宁在《汉字构形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中对专业研究精神的论述。
“耽习”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两种主要解释,需结合来源和用法区分:
古汉语中的本义(常见于文献)
指专心致志地学习,含积极含义。例如《北史·于仲文传》提到“少聪敏,髫龀就学,耽习不倦”,即形容自幼专注学习的状态。
现代可能的引申义(需谨慎使用)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沉迷于某种习惯或嗜好,无法自拔”,带有负面色彩。此释义可能源于“耽”字本身有“沉溺”之意,但需注意该用法在古籍中未见直接例证。
使用建议:
阿法安石榴报呈别堡弊故兵符才性斥夺村色度木封兽風旋福泽冠醮官利豪迈不群和扰何首乌淮南术诙噱脚汤解发佯狂缙云机庭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久盈军团颽润扛半拉子活空门面口腕狂达类聚量功力持没搭煞郿绦妙说难以为情能忍自安狞视弄潮儿赔错迁悔秦牢曲洛乳制品擅朝缮营蛇心佛口世券鼠雀之牙私贿贪贿廷诤亡缺伪真纹路县藜小派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