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白墖 ”。白色的佛塔。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求那跋摩》:“是时天景澄朗,道俗哀叹,仍於其处起立白塔。” 宋 苏轼 《赴岭表过金陵蒋山泉老召食阻雨不及往》诗:“独望 钟山 叫 宝公 ,云间白塔似孤鹤。” 金 元好问 《戊戌十月山阳雨夜》诗之二:“出门望白墖,但觉襟袖润。” 秦牧 《艺海拾贝·鲁班的妙手》:“ 北京 的白塔,破裂了也只有他下凡了才能修补。”
(2).古地名。 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 环 之会下 濮州 ,战 白塔 ,救 寧 陵 襄邑 ,击 李希烈 陈州 城下,公常在军间。”
(3).山名。《清文献通考·兵三》:“詔会议寻议定於 白塔山 及九门各设礮五座,竪旗杆五,遇有警急,声礮为号;杆上昼则悬旗,夜则点灯, 白塔 鸣礮则九门皆应之。”
白塔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及文化内涵如下:
白塔指通体白色的佛塔,是佛教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白"形容塔身颜色,"塔"源自梵文"stūpa",意为供奉佛骨舍利或圣物的宗教建筑。《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白色佛塔",常见于佛教寺院中,象征纯洁与神圣。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白塔在佛教文化中代表清净与智慧,其形制多采用覆钵式结构(如藏式白塔),由塔基、塔身(覆钵)、相轮和塔刹组成。白色象征佛陀的慈悲与法身无垢,多见于藏传佛教及汉传佛教寺院。
来源:《中国佛教百科全书·建筑卷》,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
北京北海白塔
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位于北海琼华岛,高35.9米,为藏式喇嘛塔。其建造与藏传佛教在清宫的传播密切相关,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故宫博物院官网《北海白塔历史沿革》
扬州莲性寺白塔
清代仿北海白塔而建,砖石结构,高28米,体现南北佛教建筑艺术的交融,有"南方小北海"之称。
来源:《扬州地方志·文物卷》,广陵书社,2015年。
在诗词中,白塔常作为地标与精神符号出现。如老舍《骆驼祥子》描写"北海的白塔亮着顶",象征北平的城市记忆;藏族民歌"白塔映雪山"则寄托信仰与自然交融的意境。
来源:《中国文学意象辞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白塔”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涵盖以下方面:
词语本义
指白色的佛塔,源自佛教建筑,常见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其结构多为多层楼阁式或密檐式,象征佛教的庄严与智慧(、)。
延伸含义
福州白塔
位于涌泉寺内,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塔高7层,融合明清建筑风格,塔身八角形,顶部饰葫芦形宝瓶,兼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南充白塔
建于北宋,高39.56米,13层楼阁式砖塔,兼具唐塔风格与密檐式特点。塔身雕刻龙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北海白塔
清初建造的藏式喇嘛塔,高35.9米,象征“佛法永照”。塔顶装饰日、月及火焰纹,兼具宗教与政治意义()。
阆中白塔
明代风水塔,高29米,外覆白灰,兼具导航与宗教功能,登塔可俯瞰嘉陵江与古城()。
佛教象征
藏传佛教中,白塔代表“三世”(过去、现在、未来),塔内常供奉经文、舍利等圣物()。
多元文化融合
例如北京妙应寺白塔由尼泊尔匠师设计,融合汉、藏、尼泊尔风格,体现中外文化交流()。
如需了解具体白塔的完整信息,可参考相关网页来源。
贲墉本元不顺参辟草扰策划处死粹质倒兵钓鳌人调斡舵杆耏门飞精飞来峰風蟲腹胞公使团乖宜姑余横川横土宏绰滑嵇昏昌讲命娇憨脚涩絜操宽打窄用枯壤蜡酺蒌室论士蒙珑妙竹辇运女厕所滂霈烹瀹破家竭産钳釱虔恪桥市轻世傲物凄恸商序少年老诚生势嗣守素火腿所善通姻唾涎瓦殿汍澜瓦窑围壍相翼小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