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黃甲乙的意思、丹黃甲乙的詳細解釋
丹黃甲乙的解釋
點校書籍,評定次第。 清 錢謙益 《葛端調編次諸家文集序》:“句讀之不析,文理之不通,而儼然丹黃甲乙,衡加於經傳,不已傎乎!”亦作“ 丹鉛甲乙 ”。 清 戴名世 《<陳大士稿>序》:“ 千子 慨然憫之,取一代之文,丹鉛甲乙,辨其黑白。”
詞語分解
- 丹黃的解釋 .赤黃色。《周髀算經》卷上:“青黑為表,丹黃為裡。” 宋 朱熹 《奉同尤延之提舉廬山雜詠·溫湯》:“誰燃丹黃燄,爨此玉池水。”.舊時點校書籍用朱筆書寫,遇誤字,塗以雌黃,故稱點校文字的丹砂和雌黃為丹
- 甲乙的解釋 .指春季。《禮記·月令》:“﹝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 孔穎達 疏:“其當孟春、仲春、季春之時,日之生養之功,謂為甲乙。”《管子·四時》:“是故春三月,以甲乙之日發五政。” 尹
專業解析
"丹黃甲乙"是漢語中較為少見的學術典故詞,其核心含義指嚴謹的校勘考訂工作。該詞由兩個複合意象組成:
一、詞源解析
出自清代文士錢謙益《列朝詩集小傳》:"丹黃甲乙,此志未渝",其構成可拆解為:
- "丹黃":指朱砂(丹)與雌黃(雌黃礦物顔料),古代學者校書時分别用朱筆批注、黃筆修改。據《說文解字》記載,丹為"巴越之赤石",黃為"地之色",二者在古籍校勘中形成鮮明标記系統。
- "甲乙":源自漢代學者班固《漢書·藝文志》"分别部居,不相雜廁"的文獻分類法,後演變為考訂品評的等級符號,甲等為優,乙等次之。
二、深層意涵
該詞凝練了中國傳統學術三大特征:
- 文獻考據:如清代乾嘉學派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一字之證,博及萬卷"的治學态度
- 版本校雠:參照宋代鄭樵《通志·校雠略》所述"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學術規範
- 學術批判:繼承唐代劉知幾《史通》"疑古惑經"的辯證精神
三、現代應用
在當代語境中,該詞常被引申用于形容:
- 學術論文的同行評審過程
- 古籍數字化中的校勘标引工作
- 文物修複領域的科學檢測流程
(注:文獻參考自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古籍校勘學》、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
網絡擴展解釋
“丹黃甲乙”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為“點校書籍,評定次第”,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對書籍進行校勘、批注和等級評定。其中“丹黃”指古代校書時用朱筆(丹)和雌黃(黃)兩種顔色批改文字;“甲乙”則代表等級次第,即甲等、乙等之分。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清代錢謙益《葛端調編次諸家文集序》,原文批評“句讀不析、文理不通”卻強行評級的現象。
- 同義詞:亦作“丹鉛甲乙”,如清代戴名世《陳大士稿序》中描述整理文章時“丹鉛甲乙,辨其黑白”。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讀書、校勘場景,如“丹黃甲乙古籍”表示校訂并分級古書。
三、延伸理解
成語反映了古代學者嚴謹的治學态度,通過顔色标記(丹黃)和等級劃分(甲乙)對文獻進行系統整理。其用法雖偏書面,但現代仍可用于形容精細的學術考據工作。
别人正在浏覽...
敗德便意皕宋不結盟運動不落禅和氣朝門齒索鸱苕沖擊雠姤仇英待年婦叨昧低啞風帶分守高緺稾秣庚暑洸洸古語含藏行話行夥吭首嘿喻花白貨挑子較量幾梴捷捷界域禁瘆倦極狙公恪敬吏方零落山丘力所不逮曆序羅馬門司鳥鄉蓬松輕輿啓寤桡販子任怨山地世事洞明時作戍陀羅私微瑣闼土木形骸圍擊午安箫譜枭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