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庚暑的意思、庚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庚暑的解釋

猶言三伏暑天。庚,庚伏。 宋 朱熹 《答呂伯恭書》:“此日庚暑,伏惟尊候益輕捷。”參見“ 庚伏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庚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庚暑”指三伏暑天,其中“庚”特指“庚伏”(即三伏中的中伏)。古人用天幹地支紀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庚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稱“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

二、詞源與用法

  1. 詞源:源自古代曆法中的“庚伏”概念,因中伏多出現在庚日,故稱。
  2. 文獻例證:宋代朱熹在《答呂伯恭書》中曾用“此日庚暑”表達酷暑時節的問候。
  3. 現代使用: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日常交流中較少出現,多見于文獻或學術讨論。

三、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庚暑這個詞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二十三個節氣,一般落在公曆七月中旬。它代表着夏季的炎熱時期。 拆分部首和筆畫:庚的部首是廣,總共有5個筆畫;暑的部首是日,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庚暑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系辭傳》中,用來描述夏季炎熱的天氣。 繁體字形:庚暑的繁體字形為「庚暑」,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時候寫庚暑的漢字形式與現代相似,沒有明顯變化。 例句:今年的庚暑真是熱得讓人難以忍受。 組詞:庚暑守歲、庚暑祭祖、庚暑流行病等。 近義詞:夏至。 反義詞:立秋。 希望以上回答能滿足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