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庚暑的意思、庚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庚暑的解釋

猶言三伏暑天。庚,庚伏。 宋 朱熹 《答呂伯恭書》:“此日庚暑,伏惟尊候益輕捷。”參見“ 庚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庚暑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庚”在《說文解字》中釋為“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原指天幹第七位,引申為時序更替的标記。在傳統曆法中,“庚日”特指用天幹地支紀日法标注的日期。“暑”在《釋名》中注為“煮也,熱如煮物也”,指夏季炎熱的氣候階段。

二、文獻釋義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庚暑”為古代對盛夏特定時段的稱謂,特指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即初伏首日)。此日标志着“三伏”炎熱期的開始,如《宋史·禮志》載有“庚暑之日行伏祀”的儀式記錄。

三、應用範疇 該詞多用于古代天文曆法文獻及農事典籍,如《齊民要術》中“庚暑當灌,以避亢陽”即指盛夏高溫時需加強農田灌溉的農事指導原則。現代漢語中多作為曆史詞彙出現于學術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庚暑”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庚暑”指三伏暑天,其中“庚”特指“庚伏”(即三伏中的中伏)。古人用天幹地支紀日,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進入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庚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稱“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

二、詞源與用法

  1. 詞源:源自古代曆法中的“庚伏”概念,因中伏多出現在庚日,故稱。
  2. 文獻例證:宋代朱熹在《答呂伯恭書》中曾用“此日庚暑”表達酷暑時節的問候。
  3. 現代使用:該詞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日常交流中較少出現,多見于文獻或學術讨論。

三、相關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滬江詞典的詳細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飙駕蠶忌稱亭炊臼之痛徂顔單機到職得失額妝封诰風姿官身貫穴蚶田煇焯護結婚閥或是夾纏佳快見異焦棗警擾絹光峻酷看産誇多鬥靡浪愁眉頭眼尾門到戶說迷惶獶雜配坐飄英搶收骞翥啓乞绮帳全忠确核深恩升官沈陸深憲樹高招風說得起談吐體察鐵籠王子诿混文犀五明囊無疋相吓消瘅小商人襲承斜高奚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