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同“ 蕩佚 ”。 宋 蘇轼 《神女廟》詩:“ 大江 從西來,上有千仞山。縱橫若無主,蕩逸侵人寰。” 明 夏允彜 《<陳李倡和集>序》:“ 陳子 之詩,蕩逸明華,攄寫雄質。” 清 餘懷 《闆橋雜記·麗品》:“有 尹文 者,色豐而妓,蕩逸飛揚,顧盼自喜,頗超流輩。”
(2).毀壞散失。 明 李東陽 《族高祖希蘧先生墓表》:“厥居遺蹟蕩逸,莫知所在。” 明 李東陽 《書<蒙泉翁類博稿>後》:“第宅為勢家所奪,書冊蕩逸。”
“蕩逸”為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詞素分解與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素釋義
“蕩”本義指水波搖動,《說文解字》釋為“滌器也”,引申為放縱、無拘束;“逸”原指奔跑,《說文》載“失也,從辵兔”,後衍生出超脫、閑散之意。二字組合後,“蕩逸”在古漢語中多表示行為或形态的恣意超脫狀态。
二、文獻用例
《後漢書·孔融傳》有“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唐代李賢注引晉代孫盛語評其“蕩逸簡易,不循儀檢”,此處“蕩逸”指孔融不拘禮法的性格特征。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五代畫家石恪“性滑稽,有口辯,工畫佛道人物,始師張南本,後筆墨縱逸,不專規矩”,其中“縱逸”與“蕩逸”意近,均形容畫風灑脫不拘。
三、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蕩逸”列為“放蕩不羁”的近義詞,強調其含脫離常規、自由無束的語義特征。現代語境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古典文學或學術性文本中。
參考來源:許慎《說文解字》、範晔《後漢書》、郭若虛《圖畫見聞志》、《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蕩逸”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舉止優雅、神态從容
該釋義多用于文學描述,由“蕩”和“逸”組合而成:
毀壞散失
此為更常見的釋義,指事物遭到破壞或散失。例如古籍中:
“蕩逸”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含義:
丙種射線拆壁腳刺詩稻草人調回餓喙繁奢風火性婦人之見俯首聽命告官根元骨粉規矩國氛國猷恒談鴻雀讙擾鹘蹏徽欽箭幹白矯枉過直津膩錦雨劇繁俊穎焌油孔武有力饋飨冷嘲熱諷碐磳遼落貓猴妙響劘壘念咎偏錢仆馬虔婆傾陂秋風秋姑秋瑾肉聲神木愣吞示範四達浽溦镋钯陶徑天字第一號威栗為書瘟鬼武階閑誕橡皮泥羨魚小旅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