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樂府近代曲名。 唐 元結 作。 結 有《欸乃曲五首》,其序曰:“ 大曆 丁未中, 漫叟 結 為 道州 刺史,以軍事詣都使。還州,逢春水,舟行不進,作《欸乃五首》,令舟子唱之,蓋以取適於道路雲。”形式為七言四句。又 元結 在《系樂府十二首》中另有《欸乃曲》一首,系五言體。
(2).詞牌名。因 元結 詩得名。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見《詞譜》卷一。
“欸乃曲”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綜合了樂府詩、古琴曲與詞牌名的多重文化内涵:
1. 樂府詩體裁
源自唐代詩人元結的組詩《欸乃曲五首》,作于大曆二年(767年)任道州刺史期間。其創作背景是舟行春水受阻時,為鼓舞船夫士氣而作,内容多描繪湘江流域的山水風物與行船場景。詩體形式以七言四句為主(另有五言體一首次要版本),語言質樸,具有民間歌謠特征。
2. 古琴名曲意境
琴曲《欸乃》最早見于明代《西麓堂琴統》,常與柳宗元《漁翁》詩意相聯(“欸乃一聲山水綠”),核心意象為槳橹聲、漁歌號子聲,通過悠揚音調表現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隱逸情懷。現存琴譜多源自《琴譜正傳》十段無詞版本,演奏風格強調“靜遠澹逸”(《二香琴譜》評),是中國文人音樂中漁樵意象的典型代表。
3. 詞牌格律特征
作為詞牌名,定格為單調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韻,屬小令範疇。其格律化用元結詩作音韻,但具體填詞作品傳世較少,主要見于宋代以後詞譜文獻記載。
讀音争議補充
“欸乃”通常讀作“ǎi nǎi”,但部分琴家根據勞動號子的方言發音主張讀“áo ǎi”,認為更能體現船夫拉纖的力度感。此争議反映了音樂實踐與文學考據的視角差異。
《欸乃曲》(āi nǎi qǔ)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詞彙,通常用來形容音樂的旋律。它具有悅耳動聽、婉轉優美的意味。可以用來表達某種美好的音樂、歌曲或音調。
《欸乃曲》的漢字拆分為:
《欸乃曲》一詞來源于古代文學作品或音樂記譜中。它常用來描述音律優美、動聽的曲調和歌曲。
《欸乃曲》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哎乃曲"。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漢字的形狀和結構有時會有所不同。《欸乃曲》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欸乃麴"。
1. 他演奏的《欸乃曲》像一首天籁之音。
2. 她的歌聲婉轉動聽,像是一首《欸乃曲》。
相關組詞:
類似或具有相近意義的詞語:
相反意義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