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欸乃曲的意思、欸乃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欸乃曲的解释

(1).乐府近代曲名。 唐 元结 作。 结 有《欸乃曲五首》,其序曰:“ 大历 丁未中, 漫叟 结 为 道州 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於道路云。”形式为七言四句。又 元结 在《系乐府十二首》中另有《欸乃曲》一首,系五言体。

(2).词牌名。因 元结 诗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见《词谱》卷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欸乃曲是唐代文人元结创作的乐府诗体,本义指船夫摇橹时发出的有节奏声响。该词源于象声词“欸乃”,《汉语大词典》将其注解为“行船摇橹声”,后延伸为表现渔家生活的音乐曲调。元结在《欸乃曲五首》序言中记载:“大历丁未中,漫叟以军事诣都,还舟洞庭,逢春水,作《欸乃曲》,令舟子唱之,以取适于道路云。”

该曲调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其一,韵律模拟橹声的顿挫感,如“下泷船似入深渊,上泷船似欲升天”;其二,内容多描绘潇湘山水意境,如“千里枫林烟雨深”的典型场景描写;其三,作为竹枝词变体,融合了楚地民歌元素,《全唐诗》将其归入“新乐府辞”类别。宋代《乐府诗集》考证其演奏形式为“舟人夜唱,击单帮为节”。

文学史上,《欸乃曲》与《渔父词》共同构成唐代水乡文学的重要范式,苏轼在《书柳子厚〈渔翁〉诗》中特别指出“欸乃”声韵对山水诗意境营造的关键作用。现代学者钱仲联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强调,该曲调实现了劳动号子向文人诗歌的艺术转化。

网络扩展解释

“欸乃曲”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综合了乐府诗、古琴曲与词牌名的多重文化内涵:

1. 乐府诗体裁
源自唐代诗人元结的组诗《欸乃曲五首》,作于大历二年(767年)任道州刺史期间。其创作背景是舟行春水受阻时,为鼓舞船夫士气而作,内容多描绘湘江流域的山水风物与行船场景。诗体形式以七言四句为主(另有五言体一首次要版本),语言质朴,具有民间歌谣特征。

2. 古琴名曲意境
琴曲《欸乃》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常与柳宗元《渔翁》诗意相联(“欸乃一声山水绿”),核心意象为桨橹声、渔歌号子声,通过悠扬音调表现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现存琴谱多源自《琴谱正传》十段无词版本,演奏风格强调“静远澹逸”(《二香琴谱》评),是中国文人音乐中渔樵意象的典型代表。

3. 词牌格律特征
作为词牌名,定格为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属小令范畴。其格律化用元结诗作音韵,但具体填词作品传世较少,主要见于宋代以后词谱文献记载。

读音争议补充
“欸乃”通常读作“ǎi nǎi”,但部分琴家根据劳动号子的方言发音主张读“áo ǎi”,认为更能体现船夫拉纤的力度感。此争议反映了音乐实践与文学考据的视角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暗练半礼半上落下奔冲摈弃伯通不凡缠缴撑竿跳高楚酷耷拉大戎丢盹奉和福过灾生干咎歌台弓父淮剧柬埔寨蹇骧记曹蹐地局天嗟愕节法警钟近觑眼进退跋疐津注客帮口实闚寻脸红脖子粗流酥立主陇树迷眵目击暮角凝结暴衣露盖峭危清身容忍善婆婆稍地沙蝨勝負兵家之常石衣首祚双引宿墨桃李争妍田社题桥志同火苇航下湖祥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