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乐府近代曲名。 唐 元结 作。 结 有《欸乃曲五首》,其序曰:“ 大历 丁未中, 漫叟 结 为 道州 刺史,以军事诣都使。还州,逢春水,舟行不进,作《欸乃五首》,令舟子唱之,盖以取适於道路云。”形式为七言四句。又 元结 在《系乐府十二首》中另有《欸乃曲》一首,系五言体。
(2).词牌名。因 元结 诗得名。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见《词谱》卷一。
“欸乃曲”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综合了乐府诗、古琴曲与词牌名的多重文化内涵:
1. 乐府诗体裁
源自唐代诗人元结的组诗《欸乃曲五首》,作于大历二年(767年)任道州刺史期间。其创作背景是舟行春水受阻时,为鼓舞船夫士气而作,内容多描绘湘江流域的山水风物与行船场景。诗体形式以七言四句为主(另有五言体一首次要版本),语言质朴,具有民间歌谣特征。
2. 古琴名曲意境
琴曲《欸乃》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常与柳宗元《渔翁》诗意相联(“欸乃一声山水绿”),核心意象为桨橹声、渔歌号子声,通过悠扬音调表现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现存琴谱多源自《琴谱正传》十段无词版本,演奏风格强调“静远澹逸”(《二香琴谱》评),是中国文人音乐中渔樵意象的典型代表。
3. 词牌格律特征
作为词牌名,定格为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属小令范畴。其格律化用元结诗作音韵,但具体填词作品传世较少,主要见于宋代以后词谱文献记载。
读音争议补充
“欸乃”通常读作“ǎi nǎi”,但部分琴家根据劳动号子的方言发音主张读“áo ǎi”,认为更能体现船夫拉纤的力度感。此争议反映了音乐实践与文学考据的视角差异。
《欸乃曲》(āi nǎi qǔ)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音乐的旋律。它具有悦耳动听、婉转优美的意味。可以用来表达某种美好的音乐、歌曲或音调。
《欸乃曲》的汉字拆分为:
《欸乃曲》一词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或音乐记谱中。它常用来描述音律优美、动听的曲调和歌曲。
《欸乃曲》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哎乃曲"。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汉字的形状和结构有时会有所不同。《欸乃曲》这个词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欸乃麴"。
1. 他演奏的《欸乃曲》像一首天籁之音。
2. 她的歌声婉转动听,像是一首《欸乃曲》。
相关组词:
类似或具有相近意义的词语:
相反意义的词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