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言表面平定。《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戮 謖 以謝衆……於是以 亮 為右将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裴松之 注引 晉 習鑿齒 《漢晉春秋》:“ 曹操 智計殊絶於人,其用兵也,髣髴 孫 吳 ,然困於 南陽 ,險於 烏巢 ,危於 祁連 ,偪於 黎陽 ,幾敗 伯山 ,殆死 潼關 ,然後僞定一時耳。” 盧弼 集解引 胡三省 曰:“僞定者,言雖定一時之功,而有心於篡 漢 ,故曰‘僞’。”
“僞定”是一個曆史文獻中使用的複合詞,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為wěi dìng,意為“表面平定”或“暫時安定”,常用于描述通過非正統手段達成的短暫穩定狀态。其核心在于強調“僞”,即這種平定并非出于正當性或長遠性( )。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的注解中。裴松之引用晉代習鑿齒《漢晉春秋》對曹操的評價:
“曹操智計殊絕于人……然後僞定一時耳。”
此處以曹操為例,指他雖用兵如神且平定北方,但因有篡漢之心,其功業被視為“僞定”()。
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中進一步解釋:
“僞定者,言雖定一時之功,而有心于篡漢,故曰‘僞’。”
即強調成就的“不正當性”:即便取得短期功績,若動機不純(如懷有篡位意圖),則被定義為“僞定”( )。
該詞多用于曆史分析或文學評論,形容通過權謀、武力等手段建立的短暫秩序,暗含對正當性與持久性的否定。例如評價割據政權的合法性時,可引用此概念。
《僞定》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僞裝、假扮。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夂部)和⺼(月部),總共有10畫。
《僞定》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最初的寫法是「僞訂」,其中「僞」表示僞裝,「訂」表示規定。後來,「訂」的部分被簡化為「定」,這就形成了現在的寫法。「僞訂」也是《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古代漢字字典中的收錄字。
在繁體字中,「僞定」仍然保持原有的寫法,沒有經過過多的簡化和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僞定」的構造稍有不同。例如,在小篆字形中,「僞訂」的寫法是「仿定」,其中的「仿」表示僞裝,而「定」表示規定。在隸書、楷書、行書等寫法中,也存在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上基本保持一緻。
1. 他為了逃避嫌疑,一直在僞裝成别人的樣子。
2. 這位演員在電影中巧妙地假扮成一個警察,令觀衆大吃一驚。
組詞:僞裝、假扮、僞造。
近義詞:僞裝、假冒、僞造。
反義詞:真實、原貌、真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