窜身的意思、窜身的详细解释
窜身的解释
藏身。 唐 崔峒 《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 宋 叶适 《取燕一》:“今 天祚 地丧於外,位夺於内,窜身 夹山 ,死亡朝夕,其国灭矣。” 清 邓显鹤 《<船山遗书>目录序》:“先生窜身 猺峒 ,絶迹人间。”
词语分解
- 窜的解释 窜 (竄) à 乱跑,逃走(用于敌军、匪徒、野兽等):窜犯。窜扰。窜逃。窜踞。流窜。抱头鼠窜。 放逐:窜逐。 修改文字:窜改。窜定(删补改定)。点窜(删减涂改)。 笔画数:; 部首:穴; 笔顺编号:
- 身的解释 身 ē 人、动物的躯体,物体的主要部分:身躯。人身。身材。身段。船身。树身。 指人的生命或一生:身世。献身。 亲自,本人:自身。亲身。身教。身体力行。 统指人的地位、品德:出身。身分(坣 )。身败名裂
网络扩展解释
“窜身”是一个文言词汇,主要含义为“藏身”,多用于描述因避祸、逃亡或政治动荡而隐匿自身的行为。以下从词义解析、文献用例、引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一、词义解析
-
字义拆分
- 窜:本义为“藏匿”,源自《说文解字》中“鼠在穴中”的象形构造,后引申为奔逃、放逐等义()。
- 身:指自身或身体。
- 组合含义:字面意为“藏匿身体”,强调在危险或困境中隐藏自身的行为。
-
读音与词性
- 读音:cuàn shēn(注音:ㄘㄨㄢˋ ㄕㄣ)。
- 词性:动词短语,常见于古代文献及诗词。
二、文献用例
-
唐代用例
- 唐·崔峒《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窜身如有地,梦寐见明君。”
释义:诗人借“窜身”表达政治动荡中被迫藏身的无奈,同时期盼明君()。
-
宋代用例
- 宋·叶适《取燕一》:“今(辽)天祚地丧於外,位夺於内,窜身夹山,死亡朝夕。”
释义:描述辽天祚帝因亡国而逃亡至夹山藏身,凸显“窜身”的被动性与生存危机()。
-
清代用例
- 清·邓显鹤《〈船山遗书〉目录序》:“先生窜身猺峒,絶迹人间。”
释义:指王夫之(船山)为避清廷迫害,藏身于少数民族聚居地()。
三、引申内涵
-
语境特征
“窜身”多用于描述因战乱、政治迫害或社会动荡而被迫隐匿的情境,隐含被动性与紧迫感,常见于历史记录或文学作品中()。
-
近义表达
- 藏身:直接表示隐藏身体。
- 避世:侧重逃避社会,如“隐居”。
- 逃窜:更强调奔逃的动态过程()。
-
文化关联
该词反映了古代士人在动荡中的生存策略,如王夫之、刘桢等文人的经历,体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
如需更多用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沪江词典)或(知网百科)等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窜身(cuàn shēn)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连续、迅速地跳跃或移动身体。这个词的构造是由“穴”和“舛”两个部首组成。第一个部首“穴”表示洞穴,第二个部首“舛”表示曲折、交错。窜身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窜身的字形稍有不同,和现代的写法相比稍显复杂。
以下是窜身这个词的繁体写法:竄身。在繁体字中,窜身这个词的字形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用了繁体字的书写规范来书写。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窜身的字形稍有不同。穴部的构造更为复杂,并且窜身的整体形状更为扭曲。这种古代写法在现代已经较少使用了。
以下是窜身这个词的一些例句:
1. 他飞快地窜身过河。
2. 野兽窜身进入森林中的洞穴。
3. 比赛开始,选手们窜身冲向终点。
窜身这个词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新的词语,例如:
1. 窜身跳:连续地跳跃。
2. 窜身状:迅速地移动身体的状态。
与窜身意思相近的词语有:
1. 跃身:跳跃身体。
2. 跳跃:连续地跳动。
与窜身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1. 静止:停止不动。
2. 停留:暂时不动。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到你!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