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幹越的意思、幹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幹越的解釋

(1). 春秋 時的 吳國 和 越國 。 幹 ,亦作 邗 ,本國名,後為 吳 所滅,故用以稱 吳 。《莊子·刻意》:“夫有 幹 越 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寳之至也。” 陸德明 釋文:“ 司馬 雲:‘幹, 吳 也。 吳 越 出善劍也。’……案: 吳 有谿名 幹 谿 , 越 有谿名 若耶 ,并出善鐵,鑄為名劍也。”《荀子·勸學》:“ 幹 越 夷 貉 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楊倞 注:“ 幹 越 猶言 吳 越 也。”後亦用以指劍。 唐 李德裕 《智囊賦》:“韜隨和而不耀,匣幹越而寳藏。”

(2).亭名。在 江西省 餘江縣 東南。 唐 劉長卿 《送李侍禦貶鄱陽》詩:“ 幹越 知何處,雲山隻向東。” 唐 施肩吾 《宿幹越亭》詩:“ 琵琶洲 上行人絶, 幹越亭 中客思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幹越”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地理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古代國名與地域合稱 “幹越”原指春秋時期幹國與越國的合稱,後演化為對江西、浙江部分地域的統稱。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幹”為周代江淮流域小國,後被吳國所滅;“越”為百越族建立的越國,兩者并稱體現古代中原對東南方族群的認知。《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指出,秦漢後“幹越”亦代指餘幹(今江西餘幹)與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

二、文化地理概念 在文獻中常作為文化地理标識,如《荀子·勸學》載“幹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此處“幹越”泛指東南少數民族地區。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注“幹越”為“吳越間謂水旁平地曰幹”,引申為江南水鄉地貌特征。

三、現代語言學考據 《漢語源流大辭典》考證“幹”通“邗”,原指邗溝(運河)流域,與越地相接,故合稱“幹越”。現代研究中,該詞多用于曆史學、考古學領域,特指春秋時期贛東北至浙西的文化交融帶。

網絡擴展解釋

“幹越”一詞的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地域文化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四層釋義:

  1. 春秋時期吳國與越國的合稱
    該詞最早見于《莊子·刻意》和《荀子·勸學》,其中“幹”通“邗”,原為古國名(今江蘇揚州一帶),後被吳國所滅,故以“幹”代指吳國。“幹越”即吳越的合稱,泛指春秋時期長江下遊的兩個諸侯國。例如《荀子》中提到“幹越夷貉之子”,強調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

  2. 代指名劍或鑄劍文化
    因吳越地區以鑄劍聞名(如幹溪、若耶溪出産優質鐵礦),後世常以“幹越之劍”代指寶劍,象征珍貴技藝。唐代李德裕《智囊賦》中“匣幹越而寳藏”即用此意。

  3. 古代百越部族的一支
    據研究,幹越是先秦時期生活在今江西、安徽、福建交界處的古越人分支,屬“百越”之一。其習俗包括斷發文身、鑿齒(成年拔牙)、懸棺崖葬等,江西餘幹縣及龍虎山懸棺遺迹可追溯至此文化。

  4. 江西餘幹縣的地名
    唐代文獻中提到的“幹越亭”位于今江西省餘江縣東南,如劉長卿《送李侍禦貶鄱陽》中“幹越知何處”即指此地。

注意:提到“幹越”形容能力進步,此釋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以古籍記載為準。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莊子》《荀子》及地方志等原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保剝亂奔蜂冰溜長江三峽工程承差臭罵點眼動植物撫掇府幕供求貴庾亥正豪氣後底槐衮懷銀纡紫歡朱國回旌回舻回心院夾袋中人物交手仗九形坎炁诓惑枯耘肋木糧糗遼室龍盾辘車輪翮滿分毛食煤窰彌滿蓦直尿道炎疲骖霹雷蒲菜怯弱窮侈極欲群經三釜養三索奢虐身挺時隱時見守行轊椟唯複無炊火無底吾們析爨諧俪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