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誅滅;滅絕。《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絶 苗 民,無世在下。” 孔穎達 疏:“ 堯 哀矜衆被殺戮者不以其罪,乃報以暴虐者以威,止絶 苗 民,使無世位在於下國,言以刑虐故滅之也。”《漢書·翟義傳》:“遏絶繼嗣,變剝適庶。” 柳亞子 《哀女界》:“大抵三從七出,所以禁錮女子之體魄;無才是德,所以遏絶女子之靈魂。”
(2).阻止禁絕。《後漢書·孔融傳》:“遏絶詔命,斷盜貢篚。”《北史·隋紀下·炀帝》:“遏絶往來。” 清 陳确 《近言集》:“人欲不必過為遏絶,人欲正當處,即天理也。” 魯迅 《集外集拾遺·<*********的波浪>小引》:“假使遏絕革新,屠6*殺改革者的人物,改革後也就同浴改革的光明,那所處的倒是最穩妥的地位。”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遏絕漢語 快速查詢。
“遏絕”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明确語義結構的複合動詞,由“遏”與“絕”兩個語素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的解釋,“遏”指阻止、抑制,“絕”表示斷絕、徹底消滅,兩者結合後構成“遏絕”,詞義為“徹底阻止或消滅某種事物的發展或存在”。
從古漢語角度,《說文解字》對“遏”的釋義為“止也”,強調對事物進程的強力阻止;而“絕”在《廣雅》中被釋為“斷也”,突出完全終止的語義特征。這種雙重否定結構使“遏絕”在語義強度上超過單一動詞,常用于描述對負面現象的徹底清除,如《漢書·王莽傳》中“遏絕奸宄”的用例。
該詞的現代用法保留着古典語義特征,多用于書面語境。例如在環境保護領域可表述為“遏絕污染源”,在法律文書中可見“遏絕犯罪行為”等用法。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具有“行為主體主動施加外力達成終止狀态”的語義要素。
在近義詞辨析方面,“遏絕”與“遏制”“杜絕”存在程度差異:“遏制”側重暫時性控制,“杜絕”強調預防性阻斷,而“遏絕”則包含“已存在現象的徹底終結”這一核心語義。這種差異在《現代漢語八百詞》的詞語比較章節中有詳細說明。
“遏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誅滅;滅絕
指徹底消滅或摧毀某事物,常用于描述對族群、勢力的根除。例如《尚書·呂刑》中“遏絶苗民,無世在下”,意為通過刑罰手段滅絕苗民。
阻止禁絕
強調通過強力手段制止或斷絕某種行為或現象。如《後漢書·孔融傳》提到“遏絶詔命”,指阻斷朝廷命令的傳達。
以上内容綜合了《尚書》《後漢書》等典籍用例及現代闡釋,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拔腿卑遜邊圉不足介意廁混谄诳赤炖炖窗绡殩孝呆才料電刑曡次疊翮東風菜覆盆之冤浮習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更名貴本家寒乎黑窄黃羲環念家蜂奸民交差繳照近狎絶潢看風使舵牢壯陵屯曆僻龍綸帽裠堳埒猛孤停的拍鞑袢溽泮宇皮夾子裒畜前俦绮構清茶輕慮淺謀覃慶起席屈短人等日昃石距壽山石逃石绨椠玩狎微漠夏鼎商彜香塵小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