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呵斥。《孟子·告子上》“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漢 趙岐 注:“嘑爾猶呼爾,咄啐之貌。”
(2).猶咄嗟。形容迅速。 明 袁宏道 《壽洪太母七十序》:“母傾筐倒橐,咄啐治辦。”參見“ 咄嗟 ”。
“咄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以下解釋:
發音與注音
拼音為duō cuì,注音為ㄉㄨㄛ ㄘㄨㄟˋ。
核心含義
建議結合《孟子》及明代文獻的經典用例,進一步體會其語境含義。
咄啐(duō zuì)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彙,意思是表示蔑視、不屑的口頭聲音。它常常用于表示不滿、嘲笑或不贊同某人或某事。
标題二:拆分部首和筆畫咄啐的部首是口,總共有9個筆畫。
标題三:來源和繁體咄啐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莊子·外物》這本古籍。在繁體字中,咄啐的寫法為「嘓吺」或「貀餟」。
标題四: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中,咄啐被寫成「仿」加上「口」字。古時候的字體與現代有所不同,但仍能被認出。
标題五:例句以下是一些使用咄啐的例句:
1. 他聽到這個提議後,咄啐了一聲表示不滿。
2. 我們被他的無禮言行咄啐得無地自容。
3. 當我告訴她這個笑話時,她咄啐了一聲表示不好笑。
标題六: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組詞:咄咄逼人、咄咄怪事、咄咄逼人。
近義詞:譏笑、嘲笑、不屑。
反義詞:稱贊、贊同、尊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