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柏林牆的意思、柏林牆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柏林牆的解釋

又稱“反法6*西6*斯防衛牆”。橫貫于柏林市中心的水泥牆。總長度為154千米。第二次************後,柏林市分裂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由民主德國管理,蘇聯派駐軍,西部由聯邦德國管理,美、英、法派駐軍。1961年,民主德國為阻止其公民外流,在交界處築牆隔離,隻留九個過境站。1991年,民主德國并入聯邦德國後,該牆被拆除,隻留下一小部分供人參觀。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柏林牆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柏林牆是1961年8月13日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政府修建的隔離設施,全長約155公裡,由混凝土牆、鐵絲網、瞭望塔等構成,旨在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該建築是冷戰時期東西方意識形态對立的物理象征,被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但實際作用為封鎖邊境、限制人員流動。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開放邊境,柏林牆被民衆自發拆除,标志着兩德統一進程的開啟,并于1990年10月3日實現正式統一。

柏林牆的倒塌被視為冷戰結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殘骸部分被保留為曆史紀念物。例如,柏林牆紀念館(Gedenkstätte Berliner Mauer)收錄了遇難者檔案,并展示相關曆史文獻。在漢語語境中,該詞條常被引申為“分裂隔絕”的隱喻,用于描述政治、文化或社會層面的隔離現象。

(參考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數據庫、中國社會科學網、德國聯邦政府曆史檔案)

網絡擴展解釋

柏林牆是冷戰時期最具标志性的建築之一,其含義可從曆史背景、實際功能及象征意義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柏林牆(德語:Berliner Mauer)是1961年由東德政府修建的邊防系統,旨在阻止東德與西柏林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其正式名稱為“反法西斯防衛牆”,全長約155公裡,初期以鐵絲網和磚石建造,後期升級為混凝土牆、瞭望塔等設施。

二、曆史背景

  1. 分裂根源:二戰後,德國被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柏林市被分割為東柏林(蘇占區)和西柏林(美英法占區)。1949年德國正式分裂為東德(民主德國)和西德(聯邦德國)。
  2. 建造原因:1961年東德為遏制人口外流(約250萬人逃往西德)及西方意識形态滲透,于8月13日突然動工修建柏林牆。

三、象征意義與影響

  1. 冷戰标志:柏林牆成為東西方陣營對立的物理象征,代表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态割裂。
  2. 人文悲劇:牆體導緻無數家庭分離,至少140人在試圖翻越時喪生,成為追求自由與壓迫統治沖突的見證。
  3. 倒塌與統一:1989年東歐劇變後,東德于11月9日開放邊境,柏林牆被推倒;1990年德國統一,牆體被正式拆除。

四、引申含義

在漢語中,“柏林牆”被用作成語,比喻人際隔閡、意識形态對立或限制交流的障礙。例如:“網絡審查如同數字時代的柏林牆。”

如需進一步了解柏林牆遺址或曆史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檔案或訪問柏林牆紀念公園。

别人正在浏覽...

安富百韻箋班璘版稅本兵府筆機避寇不相問聞不在意慚胲長莽嘲罵雛穉底圖诋誷惡惡實實放麑廢痼奉仰分列式分憂富春山還欵豪奪湖嵌叫局謹笃級數刊道磕磕絆絆誇克獵具镂子推滿散扪參瀎破姆母奈煩内寒譬如閑前人秦隸跧伏鵲音人雄戎臣睿欵撒撥神鬼石子兒授時踏紅挑弄庭堂退灘晚霜無窮大量物心香消玉減小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