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臣。 秦 李斯 《繹山刻石》:“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唐 白居易 《春遊二林寺》詩:“智士勞思謀,戎臣苦征役。” 宋 李上交 《近事會元·姑息戎臣》:“ 唐穆宗 馭軍未得其要,常雲宜姑息戎臣。”
關于“戎臣”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戎臣”指代武臣或軍事将領,由“戎”(軍隊、軍事)和“臣”(臣子、官員)組合而成,強調臣子與軍事職責的關聯。
2. 詞源與構成
3. 曆史用例
4. 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将其擴展為忠誠勇敢的臣子,強調對君主的奉獻精神,但核心仍圍繞軍事職能。
如需更全面的文獻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滬江詞典及《繹山刻石》等原始資料。
戎臣(róng ché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戈”和“臣”。戈字是兵器的意思,臣字表示官吏或仆人。戎臣表示受雇為軍官或為國家出使他國的人。
戎臣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戈:三畫,部首為戈
臣:八畫,部首為臣
戎臣一詞的來源可追溯至古代,一般指的是作為軍官或使臣的人。 在古代,戎臣是指出使他國的高級官員或者擔任軍官職務的人。他們是國家的代表,出使他國或者負責征戰。
在繁體字中,戎臣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些許不同。在古代,戎臣的寫法多是草書,形狀更加簡潔,但整體意思相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
古代朝廷派遣戎臣出使鄰國,以維護國家的外交關系。
戎臣的常見組詞有:
戎馬:指戰争和軍隊。
臣民:指臣子和百姓。
戰臣:指在戰争中表現出色的軍官。
與戎臣相關的近義詞有:
仆從、官吏、使節
與戎臣相反的反義詞有:
君主、國王、主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