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雕刻成 介子推 形象的裝飾物。 唐 時應寒食節令用。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三:“ 唐 歲時節物……寒食則有假花,雞毬,鏤子推,蒸餅。”
“镂子推”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根據高權威性來源和,“镂子推”指唐代寒食節期間使用的雕刻成介子推形象的裝飾物。這一習俗與寒食節禁火傳統相關:
提到該詞為成語,表示“通過細緻批評促人改正錯誤”,但此解釋未在其他權威來源(如漢典)中得到印證。可能因“镂”字含雕刻之意引申出“細緻批評”,但需注意該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建議在學術或正式場景中優先采用“寒食節雕刻裝飾物”的解釋,若涉及成語用法需進一步考證文獻來源。
《镂子推》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用利刃或者尖銳的工具在物體上圖案,使其變得美觀。
《镂子推》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金、刀、足,其中金為主部首,刀和足為輔助部首。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據史書記載,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楊繪的《欽定四庫全書》中。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是晉代人楊康,因幫助林朝英奪取了《九陽真經》,得到了玄鐵劍,并用玄鐵劍在木闆上刻下了一個美麗的圖案,被稱為“镂子推”。從此以後,“镂子推”這個成語就流傳開來,表示精心制作或裝飾某物。
《镂子推》的繁體字為「鏤子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镂子推》在古時寫作「鏤子推」,字形與現代稍有差别,但仍然表示同樣的意思。
他的手藝精湛,每次制作木雕都像是在給木頭做「镂子推」。
镂木、推敲、刻舟求劍
雕刻、雕琢、刻畫
簡陋、粗制濫造、草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