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詞體的意思、詞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詞體的解釋

文詞的體式。 唐 賈島 《喜李馀自蜀至》詩:“往來從此過,詞體近《風》《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詞體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特有的詩歌體裁形式,指按照特定格律創作的韻文形式,主要包含詞牌、平仄、句式等規範。根據《漢語大詞典》(第七版)定義,詞體是"唐宋以來新興的詩歌形式,與古體詩、近體詩并列,具有固定的詞調和聲韻規則"。

從文學發展史看,詞體經曆了三個重要演變階段:

  1. 唐五代時期以《花間集》為代表的早期詞體,多用于宴樂場合,句式長短參差,如溫庭筠《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
  2. 北宋蘇轼開創豪放詞派,《念奴嬌·赤壁懷古》突破音律限制,拓展詞體表現領域;
  3. 南宋姜夔等詞家注重音律研究,創作《白石道人歌曲》标注工尺譜,使詞體兼具文學性與音樂性。

《中國詩學大辭典》(中華書局2015版)指出,詞體核心特征包含:

現存最早詞學專著《碧雞漫志》(王灼著)系統論述了詞體起源,記載"古歌變為古樂府,古樂府變為今曲子,其本一也"的演變軌迹。現代學者龍榆生在《唐宋詞格律》中整理出826個常用詞牌及其平仄譜式,成為研究詞體的重要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

“詞體”是漢語文學中的一個術語,主要包含以下層面的含義:

一、基本定義

“詞體”指文詞的體式,即文學創作中詞語運用的特定格式或規範。例如唐代詩人賈島在《喜李馀自蜀至》中評價友人作品“詞體近《風》《騷》”,即指其文風接近《詩經》《離騷》的體式。

二、曆史發展與特點

  1. 起源與演變:詞體起源于唐代,興盛于宋代,最初是配合音樂演唱的歌詞,後逐漸發展為獨立的韻文體裁,既可吟唱也可作為案頭文學欣賞。
  2. 文體特征:
    • 句式靈活:以長短句為主,故又稱“長短句”。
    • 聲律規範:成熟後的詞體與律詩類似,講究平仄循環,朗誦時需注意語步和節奏點。

三、與詩體的區别

  1. 句式結構:詩體多為整齊的五言、七言,而詞體以長短句為典型特征。
  2. 聲律應用:詞體雖繼承詩體聲律,但更注重與音樂的配合,部分詞牌有固定格律。

四、文學價值

詞體在宋代達到高峰,成為文人表達情感的重要載體,代表作如蘇轼《水調歌頭》、李清照《聲聲慢》等,既體現音樂性,又兼具文學深度。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詞牌或作品案例,可參考古典文學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須公八索逋慢常懷打甏靛青電訊獨一發急幹彊鼓吵鴻休歡悰糊裱回蹬恢疎葷口谏沮潔誠節水掎角之勢精緻絶命辭姱辭鍊條隆棟路奠墓俑皮排鉛丹起化骐骥過隙騎驢吟灞上秦衡棄嬰曲折讓道山崩地裂少多參回申驅石緑施身收清收押說大人則藐之殊錫死勁兒太陽角題漢柱停靠通照偷渡晩暮瞎吹霞路項背相望顯迹小茶